第8部分(3 / 4)

有日軍拍攝的這列列車照片,看來頗為簡陋,是覆蓋鋼甲的悶罐子車,似未安裝火炮,更應稱作“裝甲運兵列車”。不過西北軍裝備低劣,這已經是難得的重武器了。

蔣介石中央軍的裝甲列車部隊在抗戰中活動頻繁,徐州會戰中曾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臺兒莊會戰後期,中國裝甲列車在炮兵和步兵配合下揭開反攻序幕,在這種類似恐龍的裝甲怪物面前,日軍儘管擁有八九式、九五式、九四式等坦克和裝甲車,但打起來像面對巨犀的惡狼,無從下口,只好且戰且退。在裝甲列車的掩護下,中國軍隊攻佔臺兒莊北日軍多個據點,戰果輝煌。

被遺忘的東北軍鐵甲列車部隊(6)

豫東戰役中,中央軍的裝甲部隊與土肥原部隊交過手,攻佔蘭封火車站。鄧賢在他的紀實文學《黃河殤》中這樣描述此戰:“由於豫東戰事日趨激烈,蘭封火車站反覆爭奪拉鋸,中國大本營命令鐵甲列車十萬火急星夜馳援,決心予敵致命一擊。為防止暴露目標,鐵甲列車實行燈火管制,沿途車站也一律實行戒嚴鐵甲列車在黎明前的夜色掩護下悄悄抵達蘭封前線東方既白,曙光剛剛染紅天際,兩條鋼鐵巨龍突然出現在驚惶失措的日本人面前。本來日本人已經在路軌上設定許多障礙,鐵道兩側還築有堅固的地堡和沙袋工事,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料到中國軍隊竟然開來兩列龐然大物的鐵甲列車。鐵甲列車不僅裝甲堅固火力強大,而且前端裝有專門對付路障的清障器,所以毫不費力就突破敵人封鎖,把敵人苦心經營的防線統統碾得粉碎當天,一面國旗終於高高地飄揚在蘭封火車站上空。”

平漢線上的中國裝甲列車,曾在石家莊附近與日軍裝甲列車發生戰鬥,並擊落日軍九七式重型轟炸機一架。

在各次戰役中,蔣介石等高階指揮官也多使用裝甲列車作為機動司令部。

中央軍的裝甲列車,來源有三:

第一,是黃埔軍校建立的時候,蘇聯贈送的一列鐵甲列車(一說兩列)。1924年,這列鐵甲列車組成了“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從擔任過鐵甲車隊隊長的周士第所述來看,這兩列裝甲列車還比較簡陋,炮塔中只有機槍而沒有炮,官兵在從車廂側面的裝甲射擊口射擊時還要腳踏長凳。這兩列裝甲列車的作用,更像是孫中山的移動指揮部,所屬一百多名官兵,也多來自帥府衛隊。有趣的是,這樣一支護衛國民黨總理的八三四一式部隊,卻是共產黨當家,後來發展成共產黨第一支自己掌握的武裝——葉挺的獨立團。直到這次四川地震,這支部隊在解放軍中的後身還在四川參加抗震救災呢!

這列鐵甲列車共有6節,前面是披掛鐵甲的火車頭,後拖5輛鐵甲車。各車廂均有裝甲,兩側開有高低不同的長條形射擊視窗,中間一輛頂端有旋轉炮塔。

此列車未見參加抗戰,應是到抗戰時期已經老舊淘汰。

第二,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從德國購買了兩列裝甲列車,命名為“中山一號”和“中山二號”,據說曾經有所仿製,是國民黨軍中央裝甲列車縱隊(斯烈指揮)的主力。徐州會戰和豫東會戰中參戰的,應該就是這兩車或它們的仿製姊妹車。

這種裝甲列車是怎樣的呢?按照1937年冬乘坐過該車北上的人員回憶,這列裝甲列車共有5節,最前面一節是炮車,首尾各有一門平射炮,中央頂上是一挺可升降的重機槍。第二節是防空車,裝一門蘇羅通高平兩用炮,放置在車廂裡;第三節是指揮車,也可作司令部,前後都有望臺;第四節是運兵車,裝載一連步兵;第五節是裝甲火車頭。中山一號車車長名叫馮庸,營長階級。

2-7德國裝甲列車,推測中山一號的炮車外形和它應該是相同的。

那麼,德國的裝甲列車與蘇俄有關係嗎?當然有了。德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多次俘獲俄軍裝甲列車,對其進行過充分的研究,並吸取其技術。二戰中德軍使用的裝甲列車都有蘇俄設計笨重,堅固的風格。

第三,北伐軍到上海時,閘北鐵路機車廠的工人在沈干城等組織設計下,緊急改造6列裝甲列車供北伐軍使用,曾與孫傳芳所部在松江等地交火。

這6列車是在車廂中放置火炮,外包裝甲製成的簡易裝甲列車。根據當時戰報,1931年中原大戰的時候,第一師代師長徐廷瑤(長城抗戰名將,國民黨軍裝甲部隊之父)曾親率其中一列掛上大鐵鉤衝向馮閻軍陣內,試圖捕捉對方的裝甲列車,結果被炮火擊毀,自己也負了傷。

這幾列裝甲列車中,推測可能有兩列參加了對日作戰。

九一八事變一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