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了自由移民的利益,更引起不滿和反對。在自由移民看
來,犯人、釋放犯及其子女永遠是賤人,永遠要為他們勞動和受他們壓迫。
因此“排斥論派”藉口總督鞭笞自由人到倫敦告狀。一位被總督下令鞭笞的
自由移民回到英國大聲控訴他受到虐待,向人們展示他身上鞭笞後的傷痕,
給公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國會和內閣對此深感不安。政府一部分權貴公開對
麥誇裡表示不滿。國務次官古爾本告訴“排斥論派”頭頭麥克阿瑟說,他們
應像當年反對布萊一樣反對麥誇裡。
第三,反對麥誇裡總督的專制獨裁問題。
“排斥論派”斥責他有“濃厚中世紀貴族統治領地”的作風。麥克阿瑟
說他“和布萊一樣專橫,只有一點不一樣,他能把人們協調到他的措施中去。”
有人把麥誇裡的獨裁專制問題反映到倫敦,並建議建立一個委員會作為他的
顧問班子,以限制他的權力。但是國務大臣考慮到新南威爾士仍是英國的一
個重要流犯殖民地,不能削弱總督的權力,而且麥誇裡忠實地執行這一方針,
因此不贊成建立這樣的委員會,即不支援削弱其權力的作法,麥誇裡也表示
強烈反對,因此而作罷。但是鬥爭仍在繼續著,到1819 年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早在1812 年英國下議院建立了“流放特別委員會”,並開始調查流犯問
題。1816 年“排斥論派”寫了一份控告麥誇裡總督的請願書,主要內容是上
述三方面的問題,交維爾牧師轉呈下議院。1819—1820 年,“流放特別委員
會”對此又進行了兩次調查。1819 年,悉尼的一位叫約翰·賈米森爵士主持
召集了兩次討論殖民地前途的會議,接著首相卡斯累利勳爵代表內閣在下院
發表演說同意調查流放地,因此下議院又建立了一個“關於監獄狀況調查特
別委員會”,並對新南威爾士流犯情況進行調查,蒐集了大量資料,最後寫
出《下議院關於監獄狀況調查特別委員會報告》。同年,殖民大臣巴瑟斯特
任命約·託·比格(Bigge )為調查專員前去新南威爾士調查流刑效果、殖民
地官員情況、恢復嚴刑、宗教教育、農業和商業發展狀況以及釋放犯進入上
層社會諸問題。由於這些活動都是針對麥誇裡的政策的,因此兩派的鬥爭達
到了高潮。
比格從1819 年10 月至1821 年2 月在新南威爾士和範迪門兩殖民區進行
了細緻的調查,並於1822 年和1823 年將調查的結果先後寫成三個報告,交
給英國政府,而且都在國會公報上公佈了。他對麥誇裡的政策做了全面的否
定性的評論,並就有關澳大利亞殖民地發展問題,提出瞭如下建議:
一、大力發展牧羊業,利用流犯牧羊;
二、廢除授與釋放犯以土地的政策;
三、把那些最頑固的重罪犯人流放到莫爾頓灣、克斯蒂港和博恩港去。
對其他犯人也堅持“寧嚴勿寬”原則。
四、禁止任命釋放犯擔任公職和法官。比格報告的基本精神是把澳大利
亞變成一個嚴格的流犯殖民地。
英國政府接受了比格的建議,並於1821 年解除了麥誇裡總督的職務。兩
派的鬥爭以“排斥論派”的勝利,“解放論派”的失敗而告結束。
四、殖民地的政治改革
“解放論派”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派別鬥爭的結束。19 世紀20—30 年代,
派別鬥爭又展開了。但是鬥爭的內容和形式有了新的變化,是以自治運動作
為鬥爭的主要內容。原來的解放論派和排斥論派在自治運動的大部分問題上
是一致的,只是在流放犯制和陪審團制等問題上對立,進入50 年代後,隨著
歷史的演變,和帶有濃厚的民族獨立性質的自治運動的興起,兩派的差別就
逐步消失了。
英國鑑於殖民地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以及接連發生反對總督的事件,為維
護殖民地地位便進行了以建立諮議機構和削弱總督權力為中心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