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部分(2 / 4)

小說:諸夏 作者:鼕鼕

湖北謀求生路。

如此一來,到了1932年,這兩個省明顯的是地廣人稀蕭條破敗,楊虎城除了自己帶來的老底子之外,甚至不敢再大肆徵兵,因為根本養不起,並且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為了徹底平定龜縮在陝南的那些小股人馬也頗費一番精神,根本顧不上調理民生整頓經濟。而他和馬鴻賓面臨同樣的問題,老蔣仍舊在耍的那種挑撥離間一山二虎的手段,想方設法塞進去一些不安分的傢伙製造不團結,令他們相互內鬥顧不得壯大力量找中央的麻煩。

這一點,他們兩個人倒是挺有默契的。在迅速平定甘南、陝南局勢之後,兩個人都擺出來一幅不對付的架勢,似乎隨時準備向對方下手開刀,實則,兩個人也是在無奈之下保持的這麼一種均勢。憑他們自己的力量根本就折騰不起,鐵桿部隊打沒了,老蔣就勢派人過來收編掌控,這才是最不合算的。明面上,馬鴻賓是聽老蔣吆喝的,不過他頭頂上還有許雄的第一機械化步兵師,這就形成了甘肅內部對峙,而楊虎城同樣免不了這樣的威脅,腦袋頂上還有姜海的第二機械化步兵師,外加旁邊的閻老西兒,河南的幾位蔣系要員,甚至川陝交界的赤化力量等等,可是夠錯綜複雜的。

唯有這樣,蔣總司令才能對他們放心,再者說鞭長莫及暫時收拾不到他們。

但是,他們的處境仍舊是艱難的,這個年頭誰不想過的更好一些?誰不想兵強馬壯雄霸一方?那都需要人口、地皮和錢!現在陝甘最缺的就是這些,地皮好歹他們有了,但是人口隨著四年大災的連篇折騰流失嚴重,錢?沒有!這兩省要啥沒啥,靠天吃飯的農業又垮臺了,想要振作何其難也!

現在機會來了,賑災修路把所有的基礎都打好了,農田水利也可以投入使用了,關鍵的一大批深達上百米的機井都次第投入使用,只要人口到位,農業頓時就可以恢復,且能夠比災荒之前更好!農業為本,農業上來了,一切都不是問題!

這是他們迫切需要這幾百萬人口的第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隨著人口而來的巨大資本力量!這些人口在山東可不是整天蹲在流民窩棚裡混日子的,他們都參與到了再就業的集中培訓當中,不論是農林牧漁的還是水利工程的,抑或是在各大工廠上班的,只要是成年男女,手中多少都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能,配合那種合作化大生產的環境和適當的管理,這些人活生生就是一群現成的工農業發動機!他們不但在幾年中憑著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了遠超想想的財富,更有了馬上就能繼續創造財富的能力,這是怎麼都求不來的,光這些人就能將陝甘的基礎經濟來個天翻地覆的大變樣!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跟隨著幾百萬人到來的,為他們提供重新安置所需的一系列農業、工業設施。從基本的房屋建設,到無數的衣食住行所需物資,再到巨量的農業機械、工具,和數以千計的加工廠、輔助工廠設定,那完全是要在陝甘地區重新建立十座新城市的宏偉計劃,憑著數百萬人口的辛勤勞動,這將帶來多麼大的財富,對他們來說,是天文數字!

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有組織有秩序的大遷徙運動。從魯西南地區開始,無數家庭和個人分別乘坐火車、汽車,井然有序的次第起行,分別走西出徐州橫越河南到陝西,或者北上德州經北平到包頭再到蘭州,數十列火車和上萬輛的卡車開始了耗費巨大耗時長久的搬遷工作,這項工作前後持續了三年才徹底完成,一直到1935中,當最後一批西北移民投入到正常生活之後,整個陝甘寧綏遠四省其實整個民意已經陷入到陳曉奇掌控之中。這些從吃喝拉撒到衣食住行,再到教育工作各個層面都被他和他的團隊重新洗禮之後的數百萬民眾影響了十倍於己的其他同鄉人口,形成了西北地區新的風氣氛圍。

大遷徙計劃不僅耗費了數以億計地資金。同時也帶來了數倍於消耗地龐大商機。在其他人看來這是一次勞民傷財自取煩惱地史無前例地大折騰。卻為已經達到超飽和狀態地山東工業找到了新地突破口。

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凡是工業體系內地國家誰都跑不掉。就算陳曉奇劃時代地實行了新地社會構成和經濟體系。面對歐美洶湧而來地大幅度需求削減和巨量廉價工業品地衝擊。整個中國必然地要承受到巨大地衝擊。沒有大量人口消費市場地承載。長江兩岸地主要市場率先萎縮。其次京津地帶地工業受到嚴重衝擊。日本力量、齊魯商會力量和江浙財團力量相互角力地結果不但帶來了前所未有地低物價。也造成了中國手工業最後地掙扎徹底消失。後果多麼嚴重都還難以計算。

不過好地一方面是。伴隨著經濟危機地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