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從改造過程的長短和程度的難易來看,他認為個體農業、手工業是兩個汪洋大海,要做很多的工作。“對私營工商業改造,只要把問題說通了,還是比較容易的,更繁重的還是農業和手工業問題”。《周恩來經濟文選》第140—141頁。
對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周恩來充分論述了走合作化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原則、步驟。
為了防止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兩極分化,為了滿足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不斷增長的需要,為了鞏固工農聯盟,必須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1954年9月,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週恩來指出,我國的農業在土地改革以後有了新的發展,1952年糧食和棉花的產量都超過了解放前的最高年產量。“但是農業的發展顯然還趕不上人民和國家對於農產品的需要。為了使農業能夠更快地和更有計劃地發展,必須逐步實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上書,第187頁。中國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有走合作化道路的歷史。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在許多革命根據地中,就大量地出現了帶有社會主義萌芽的農業生產互助組,在個別地區已經產生了半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完全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後,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使生產獲得更大更快的發展,農民和手工業者是願意走合作化道路的。可是,“互助合作運動要根據自願兩利的原則,逐步地由低階到高階,不能性急。”④《周恩來經濟文選》第165頁。周恩來說:“如果我們工作做得好,就能夠證明給農民和手工業者看:個體的農業、手工業生產不如集體;個體不如互助,互助不如合作,合作不如集體農莊。”④只要能這樣證明給農民和手工業者看,那麼,他們就會走上集體化、合作化的道路。如果合作化的產量、技術水平、經營狀況不如單幹,農民、手工業者看不到合作化的優越性,強迫他們走合作化的道路,那麼就會欲速不達,事與願違。關鍵在於做好工作,發揮合作化的優越性。周恩來關於合作化的論述,充分體現了他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辯證統一關係的科學理解,體現了他的求實精神。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周恩來認為國家資本主義是實現這個改造的必經之路。
1949年,周恩來主持制定的《共同綱領》規定:“在必要和可能的條件下,應鼓勵私人資本向國家資本主義方向發展”。經濟恢復工作勝利完成後,基本具備了這樣的條件。1953年9月7日,毛澤東提出,現在應明確“肯定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經之路”。《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98頁。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二天,周恩來在政協常委擴大會上進一步指出:“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完成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比較健全的方針和方法。現在進入計劃建設時期,應該將這個方針和辦法進一步明確化並具體化。”《周恩來經濟文選》第145頁。
什麼是國家資本主義?周恩來把它表述為“是一種受國營經濟領導的、受限制的、不完全的資本主義”。⑤同上書,第154頁。凡是和國營經濟聯絡合作的私營企業,就帶有國家資本主義的性質。我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經營目的基本上為國計民生服務,部分地為資本家謀利。它“既不同於一般的私人資本主義,更不同於帝國主義國家的國家資本主義,而是中國型的國家資本主義”。同上書,第148頁。國家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而不是目標,目標是要實現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並沒有取消資本主義所有制,它只是有限制的資本主義,還需要繼續改造和提高”。⑤但是,資本主義工商業透過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需要逐步進行,使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可盲目冒進。
關於國家資本主義的具體形式,周恩來指出,在工業方面,低階的形式,一般是原料主要由私人購買,由私人進行生產,國家收購其產品的大部分,私人還能保留一小部分自銷。中級的形式是加工訂貨,即原料由國家供給,產品由國家收購,由私人進行生產,私人不能到自由市場去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了。高階的形式是公私合營,即企業中有公股參加,公私共同管理,公方處於領導地位,私人所有制是被承認的,但已經受到限制。在商業方面也有代批發、代購代銷、公私合營等由低階到高階的具體形式。周恩來認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具體形式,需要摸索經驗,總結提高,需要到實踐中去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