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如此渺小,又能做什麼呢?即便是身為宋夏之間的和談使,也不過只是負責和談的過程和形式而來。
至於和談的原則姓問題,皇帝趙頊和汴京的諸位相公們已經有決斷,自己只需要照著執行就是了。
此番和談,重點在於停戰!
一句話似乎暴露了宋朝內部迫切希望停止戰爭的打算,以及朝中諸位大佬們懼戰的心理,如此情況下,和談使又能有多少底氣呢?至於其他條款,也不像是一個戰勝國該有的姿態,至少沒有那麼的強硬,看來汴京方面還是信心不夠堅定啊!
林昭無奈搖頭,想要改變宋朝的這種狀況,也絕非一次和談就能做到的!也絕非自己一個空有虛名的兵部侍郎所能做到。即便是滿腔抱負,可是沒有權力,一切都是白搭。林昭本就強烈的權力慾望再一次被點燃
這一次,只能說是在官家和相公們制定原則基礎上,儘可能多地爭取利益,也只能如此了。自己此番最重要的目的是救出折文芯,其他的只能另在說了
至於和談的地點,在大宋境內不好,在西夏境內也不好。畢竟雙方戰事尚未完全停戰,是處於敵對狀態的。故而讓使臣前往任何一方都不大合適,最適合的地方則是選在兩國邊境。
這一點,汴京方面並未有強制的要求,完全同意由林昭自己安排。林昭思來想去,慶州這邊有些太過敏感,估計西夏人有意淡化梁乙埋被俘的影響,絕對不會同意在慶州。
既然西夏要求的是綏州,那就綏州好了,在兩國邊境上和談。看看西夏人到底是什麼反應?
林昭暫時離開了慶州,景思立負責繼續留守。雖說是在和談,可畢竟戰事尚未結束,西夏人趁機偷襲也完全是可能的,一個梁乙埋無法讓西夏人完全的投鼠忌器,故而還是需要小心戒備。
林昭則押著梁乙埋往綏州而來,因為有西夏國相這個重要人物在,故而不敢怠慢,唯恐途中有所閃失。即便是在大宋國土上,同樣不可掉與輕心,王韶特意派出劉昌祚,率領了一支三千人的軍隊隨行,護衛左右
三千人浩浩蕩蕩朝著東北方而去,向綏州而行
第三八〇章 馬蹄急
慶州便是後世的甘肅慶陽,綏州則是在陝北,必須要向東北行走數曰才能到達。
接到詔書的次曰,林昭等人便動身前往,一路上並不著急。和談是西夏人提出的,國相被俘,該著急的是他嗎!
當然了,林昭也擔心折文芯的安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和談之前折文芯的安全是沒有問題的。越是這種時候,越是需要沉得住氣,否則誰就會陷入弱勢,陷入被動。林昭堅信,梁太后應該比自己更著急。他更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救回愛妻!
林昭騎著小白龍當先而行,英姿颯爽,氣度不凡。
白馬十分顯眼,按理說並不適合在戰場上騎乘,畢竟目標太過明顯,會比較危險,尤其是主要將帥,更是需要小心。歷史上也只有東漢末年的公孫瓚,搞過比較拉風的白馬義從,算是個特例吧!
林昭座下的小白龍乃遼國太子耶律浚所贈,乃天下數一數二的神駒,不用著實有些浪費。至於安全問題,他並不十分擔心,畢竟是在大宋朝國境內部行走,又有三千大軍護衛,應該沒什麼安全問題。
要知道,這三千大軍可都是裝備精良的騎兵。事關重大,不敢有絲毫閃失,王韶特意挑選西軍精銳,一來是護送梁乙埋,同時也作為和談使林昭衛隊。既然要直面西夏人,自然不能弱了宋軍的威勢,座下都是一等一的吐蕃良馬,聲勢浩大!
何況隊伍前方有斥候往來打探訊息,兩側也有經驗老道的西軍將士小心戒備,安全方面絕對沒有問題。
劉昌祚奉命護衛林昭,雖說他在軍中的資歷,甚至是職位高過林昭,可人家林昭而今可是兵部侍郎了。
雖說兵部在大宋朝就是個空架子,並無實權,可畢竟有個侍郎銜,是**。何況人家現在是和談使,負責與西夏和談如此重大的事情。西軍上下,各州縣都得配合。加之林昭的背後的實力,劉昌祚在汴京可是親眼見過的,深知林侍郎背景深厚,前程遠大。故而根本不敢有絲毫託大,一路上完全將自己當作是一個副將,十分配合。
林昭也清楚地感受到劉昌祚的恭敬與配合,對此他也十分滿意,一路上相處的也十分融洽,畢竟有當初在大順城並肩浴血奮戰的經歷和情誼在。但是劉昌祚乃是軍中將領,不可能完全聽命與自己,只能說是官面上的配合。
這也使得林昭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身邊嚴重缺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