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部分(2 / 4)

小說:東唐再續 作者:一意孤行

號。蔡文所提出的支援該職為皇儲封號的證據都來自於德光之後,無風懷疑“天下兵馬大元帥”一職之所以變成皇位繼承人的專利,可能正是因為太宗是從這一位置登上寶座。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在德光任大元帥後,雖然太子倍一般不再統軍出征,但其在中央決策中的作用依舊。據《太祖紀下》,天贊三年,太祖在宣佈大舉西征之前,召集了契丹政權幾乎所有重要人物,釋出了一道詔書,特意提到“憲章斯在,胤嗣何憂?”這句話恐怕針對的就是太子倍的地位。很可能,當時確有反對耶律倍的聲音,但太祖親自現身說法,表達了對太子的支援。而且,在宣佈西征的同時,耶律倍受命監國,這更表明了太祖對其絕對信任。太子雖未參與西征,但他是平渤海一役的主要策劃者,並於天顯元年隨太祖出征渤海,攻下扶余城後,直趨渤海都城的策略也是他提出的。在圍攻忽漢城時,他更是直接領導了這次軍事行動。這說明在德光任大元帥後,太子仍然在遼權力中樞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相反,我們還沒有發現太祖在位期間德光參與中央決策的記載。

德光為太祖所立說的第四條證據來自《太祖淳欽皇后述律氏傳》。文曰:“初,太祖嘗謂太宗必興我家,後欲令皇太子倍避之,太祖冊倍為東丹王。”所謂“太宗必興我家”,僅見於此,從上文分析來看,並非沒有可能為太后所捏造。比如,《李胡傳》謂“太后顧李胡曰:‘昔我與太祖愛汝異於諸子’”而從上引太祖對諸子的評價可以看出,他並不喜歡李胡。因此,解讀這段史料的關鍵是澄清阿保機為何以耶律倍主東丹。

這似乎可以看做太子主東丹系避讓太宗說並不可靠。首先,假定太祖真地改變了對耶律倍的看法,準備讓德光繼位,他不會愚蠢到用封東丹的方式來處理失寵的太子。阿保機一生多次經歷諸弟之亂,他對皇室內亂的可能性肯定非常敏感,為了保證他親手建立的大契丹國不至於在其死後陷入內戰,他肯定會盡量做出安排,爭取消彌這種可能。他應該想象得到,如果德光繼位,曾被立為皇太子的耶律倍很有可能發動叛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東丹交予他,無異於大大加強了他發動叛亂甚至成功顛覆德光政權的可能。而《義宗倍傳》載“太祖訃至,倍即日奔赴山陵”。也就是說,在太子得知太祖的死訊後,他並沒有在東丹集結軍事力量,帶重兵返回契丹腹地,而是匆匆忙忙趕了回去,身邊似乎並沒有多少軍隊。這說明耶律倍認為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如果太祖已經決定讓德光繼位,太子不可能在沒有什麼準備的情況下返回契丹故地。事實上,耶律倍為這一草率行為付出了慘重代價。德光繼位後,他一直不被允許返回東丹。而德光多次巡幸東平,其目的應當是安撫東丹國內支援前太子的勢力。

那麼,阿保機為什麼讓耶律倍主持東丹呢?《義宗倍傳》記載了阿保機本人的解釋,他對太子說:“此地瀕海,非可久居,留汝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以太子主東丹,是為了憑藉太子的崇高地位“見朕愛民之心”。從“非可久居”來看,似乎太祖讓耶律倍留居東丹只是臨時措施。也就是說,阿保機並沒有準備將太子長期留在東丹,使其不能在自己百年之後繼位的打算。相反,以“人皇王”主東丹是耶律倍地位的提升。《義宗倍傳》提到“(太祖)賜(倍)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稱制”。我們知道,雖然此前太子在禮儀上已是契丹國的第三號人物,但“皇太子”的稱號與阿保機的“天皇帝”和應天的“地皇后”畢竟不在同一層面。而“人皇王”一稱顯然是為了與“天皇帝”和“地皇后”相匹配。在授予“人皇王”稱號並且擁有“天子冠服”後,雖然太子仍只是第三號人物,但在禮儀上似乎已上升至與他們相同的層次。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天地人”概念,恐怕也來自於漢地政治文化。另外,邱靖嘉最近指出,由於渤海深受漢文化影響,有效的統治需要一位漢文化水平較高的親信重臣,在這種背景下太子倍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耶律倍之漢化詳見下文)。

綜上所述,太祖晚年棄倍立次子說並沒有可信的證據。相反,在《遼史》中有一條證據,可以說明耶律倍確係阿保機指定的繼承人。《皇子表》“寅底石(亦為阿保機之弟)”條載:“太祖遺詔寅底石守太師、政事令,輔東丹王。”又曰:“太祖命輔東丹王,淳欽皇后遣司徒劃沙殺於路。”這處記載沒有明確寅底石是輔耶律倍主東丹,還是輔佐新皇。從情理上說,象阿保機這樣的雄才大略的開國君主在彌留之際,最牽掛的肯定是他所建立的國家的命運,而此時決定這一國家命運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繼承人。很難想象阿保機會棄大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