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國不顧,而留下關於東丹的遺詔。另外,東丹的中樞機構是中臺省,長官是左、右、大、次四相,以左大相居首,而遺詔中寅底石的職任是“守太師、政事令”,這也不象是針對東丹作出的安排。因此,無風認為,寅底石系受遺命輔佐太子倍繼位。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太祖親手選定的繼承人是太子倍。那麼,耶律倍是什麼樣的人物呢?《義宗倍傳》載:“倍初市書至萬卷,藏於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通陰陽,知音律,精醫藥、砭概之術。工遼、漢文章,嘗譯陰符經。善畫本國人物,如射騎、獵雪騎、千鹿圖,皆入宋秘府。”在上引姚坤與阿保機的會談中,太子曾引《左傳》牽牛蹊田說,這說明他熟讀漢籍經典。而且,在上文所引神冊初年遼廷儒佛之爭中,耶律倍力排眾議,尊孔子為“大聖”。又乾亨三年(981)《張正嵩墓誌》載:“府君考諱諫,南瀛州河間縣人也。學備張車,才盈曹鬥。從師泗北,授士關西。讓國皇帝(耶律倍)在儲君,時攜筆從事。雖非拜傅,一若師焉。”此外,《遼史》中耶律迭裡子安摶之傳對迭裡的被殺有較詳細的描述,曰:
太祖崩,應天皇后稱制,欲以大元帥嗣位。迭裡建言,帝位宜先嫡長;今東丹王赴朝,當立。由是忤旨。以黨附東丹王,詔下獄,訊鞫,加以炮烙。不伏,殺之,籍其家。安摶自幼若成人,居父喪,哀毀過禮,見者傷之。
耶律迭裡當系太子心腹,而從其建言“帝位宜先嫡長”來看,他應當是個深受漢文化薰陶的人,其子安摶“哀毀過禮”的記載也是佐證。
因此,耶律倍無疑是個漢化極深的人,而且是遼代早期極少見的一個在文化層面高度漢化的人。而他對漢文化的廣泛喜好,似乎不是一個從小生活在遊牧部落中,只在成年後接觸漢文化的人所能達到的。也就是說,無風懷疑,太子倍是一個從小就接受了漢式教育的人。那麼,他為什麼會接受漢式教育呢?顯然不會是出於主動選擇,雖然耶律倍可能從小就表現出了對漢文化的興趣,但教育方式問題,顯然不是他自己能選擇的。唯一的答案在於他的父親,即遼太祖阿保機。也就是說,很可能阿保機親手為繼承人設計了漢式教育。
不僅如此,從史料來看,其次子德光亦工漢文,通曉書法。據《太宗紀上》,天顯五年二月,“上與人皇王朝皇太后。太后以皆工書,命書於前以觀之”。十年正月,皇后崩;五月,“上自制文,諡曰彰德皇后”;十一月,太宗幸弘福寺,見觀音畫像,“乃自制文題於壁”。另外,德光身邊也有漢化頗深之人。上文提到參與創制契丹大字並以此出任“文班林牙,領國子博士、知制誥”的耶律突呂不,其本傳曰:
天贊二年,皇子堯骨為大元帥,突呂不為副,既克平州,進軍燕、趙,攻下曲陽、北平。軍還,大元帥以其謀聞,太祖大悅,賜賚優渥。車駕西征(渤海),突呂不與大元帥為先鋒班師,已下州郡往往復叛,突呂不從大元帥攻破之。
知其當系德光心腹。而契丹大字以漢字為其參照,那麼突呂不本人應當通曉漢字。
太祖為其繼承人及次子設計的漢式教育,在遼代早期的整體文化氛圍中,顯得特別富有深意,無疑帶有強烈的主動性和個人政治取向。阿保機對兒子的未來的設計,恐怕就是他對大契丹國的未來的期望。一個高度漢化的繼承人,其對中原的野心,以及稱帝建元、立皇太子、建皇都、尊崇孔聖等漢化措施,這種種跡象之綜合,反映出阿保機理想中的大契丹國,是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漢化王朝。
契丹崛起之初,中原紛亂,而漠北亦無王庭。也就是說,其時阿保機有兩個選擇,北上佔據草原,延續回鶻汗國的傳統,或者南下爭奪中原。但遼太祖卻從未真正考慮過前一個選項,他的目光始終投向南方。對於唐末中原局勢,阿保機相當明瞭。後梁建立之初,他一方面向朱溫示好,乞求冊封,另一方面亦與沙陀李氏交通。在兩虎相爭不下的形勢明朗後,太祖索性不再朝梁,於916年稱帝建元,建立了大契丹國。
阿保機所建立的這個北族新政權,一開始就表現出了強烈的漢化色彩。稱帝建元、立太子、建皇都及尊孔等,俱系其證。而他為大契丹國設立的最終目標,是入主中原。在神冊、天贊兩度率大軍南下克地未果後,他總結教訓,定下了先取漠北及渤海之策。不過,平渤海後他意外辭世,入主中原終成未竟之業。遼太祖親自選定的繼承人是長子耶律倍。他為太子設計了漢式教育,從這點可以推斷,在阿保機看來,要實現入主中原的雄圖大業,關鍵在於漢化。
也就是說,一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