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我看見有讀者留言說李曜沒怎麼改變這個社會,理由是歷史變化不大,我震驚了。就算是純劇情黨,完全不看我寫的各種分析,可書裡那麼多制度上的變化,難道都被無視了麼?)
至於為何一定要如此全力推進位制度改革進入資本主義?原因很簡單,資本主義的逐利性會使得整個民族具備更強的開拓精神,當攤丁入畝一段時候,人口爆炸,國內工商業發展已經無法滿足大資本家的胃口,那麼海外殖民地必然是一個最佳選擇。
而且,李曜早已想好,將來還要將開疆拓土的獎勵跟升官、發財同時綁在一塊兒,甚至還可以綁上皇權。當然,那都是後事了。
總而言之,李曜的各項改革,如同他的軍事作戰一樣,總是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的。只要是走了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就會——也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215章 北都風雲(四)
長安,崇義坊。
原先的隴西郡王府除了牌匾已經換成“秦王府”之外,一切都與此前無異。今日雖然雪大,王府門前依舊車水馬龍,朝廷高官、軍中名將這一日彷彿進班似的,一批一批來,一批一批走,前後彷彿相約,明明前腳後腳,卻總不會遇見。
如今停在秦王府門前的馬車共有九架,一字排開,車把式都未曾下車,彷彿主人隨時可能出來。
王府前殿偏廳之中,大唐朝廷的實際掌控者、這座王府的主人、新晉秦王殿下李曜正在與五文四武九位重臣議事。
“今個請諸位前來,所為何事,想必諸位此時大概已經知曉。不錯,晉王大壽,已經發函邀請孤王前去。”李曜掃視了面前九人一眼,淡淡地道:“我大唐以孝立國,晉王是孤義父,因此孤雖俗務繁多,此事卻也推辭不得。然,孤如今畢竟是國之首輔,朝廷之事,亦不得因此拋卻,是以請諸公前來,議定國事。”
九名大臣在他面前按文武兩邊分座左右,左邊的是司空、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王摶,中書侍郎、工部尚書、同平章事陸扆,門下侍郞、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李巨川,門下侍郞、鹽鐵轉運使、判度支、同平章事劉崇望,刑部尚書、同平章事裴贄。朝廷宰執之中,除了中書侍郎、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崔遠去坐鎮鳳翔,以及戶部尚書、同平章事李襲吉去坐鎮成都之外,包括李曜自己在內的六名宰相,此刻便齊聚此間了。
而在右手邊的,則分別是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史建瑭、郭崇韜,以及左右神策衛大將軍李承嗣、李嗣恩。
李曜的話一出口,作為在場除他以外地位最高的大臣,王摶便介面道:“請大王吩咐。”
很明顯,隨著前一次崔胤和皇帝圖謀奪權的陰謀被粉碎,以及此番鳳翔、兩川的平定,李曜的“統治地位”以及完全確立,再無疑問,因此王摶這個外界看來李曜在朝中最堅定的盟友以及全無保留地投向了他,這話說得直白之極。
好在此時此刻,坐在這間房中的幾人,也都算是李曜的“同黨”,他這麼說,大家也都沒有什麼意見,反而有些原本與李曜算不上關係特別親密的大臣還覺得慶幸,譬如崔遠——他是崔胤的同宗,能保住現在的地位,已經很滿意了。(無風注:其實他倆一個是清河崔氏,一個是博陵崔氏。)
見大家都一副理所當然、坦然自若的模樣,李曜微微一笑:“孤與諸公同殿為臣,吩咐是談不上的,只是孤如今蒙陛下信任,忝為首輔,既然諸公謙遜,那孤便拋磚引玉,先說一下孤去太原後朝廷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罷。”
九名大臣一起拱手施禮,一起恭請秦王示下。
李曜便道:“鳳翔、蜀中新定,王建自焚且不去說,李茂貞及王建之黨羽也大多被押解長安,但仍有個別漏網之魚潛逃民間。雖然在朝廷大兵壓境之下,這些人難有作為,但一俟朝廷威壓稍輕,也難保不會有居心叵測之輩藉機生事。尤其是此番孤走得匆忙,許多後續安置之策尚未來得及佈置執行,更要提防野心家們反噬。”
他微微一頓,安排道:“我意,此事須從文武兩個方面著手防備:文的方面,陸相公,你須得將未納入南衙禁軍體系的鳳翔軍、蜀軍降卒利用起來,著手安排幾處農田水利建設,用這些被裁撤的鳳翔軍、蜀軍為工,以近似徭役的方式,將他們固定起來,不使其有被人蠱惑利用之機。劉相公,你須得檢點關南、蜀地戶籍、賬簿,清點其府庫,然後綜合朝廷國庫情況,為關南、蜀地減免一些苛捐雜稅,穩定關南、蜀地民心。李相公,偽蜀國有哪些人是被迫跟隨王建作亂的,你要細細分辨,為勢所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