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3 / 4)

小說:東唐再續 作者:一意孤行

出征的西突厥特勤史大柰“將數百騎出顯和後,掩其不備,擊大破之,諸軍復振”。隋軍騎兵是甲騎具裝而史大柰所部卻是輕騎兵。機動靈活的輕騎兵發揮速度優勢繞到隋軍陣後擊敗了防護力強但機動性差的甲騎具裝。

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尤其是與突厥等遊牧民族的戰爭,人們逐漸認識到對騎兵來說,機動性比防護力更重要。隋唐之際,在軍事思想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重視機動的思想代替了重視防護的思想。唐初名將李靖便曾特別強調指出,“用兵上神,戰貴其速”。

新的軍事思想又需要新的主力兵種來實施。十六國南北朝時期,軍隊中除甲騎具裝外還有一定數量人披鎧甲,馬不披具裝的輕騎兵,後者作為輔助力量,與前者分別擔負不同的任務,如偵察、追擊等。由於戰爭實踐重新需要輕騎兵充當戰場上的主力,人們開始以輕騎兵代替甲騎具裝作為軍隊的主力。起初是增加了軍隊中輕騎兵的比例,減少了具裝騎兵後來逐漸以輕騎兵基本取代了具裝騎兵。

在強調機動作戰和進攻的突然性的軍事思想指導下,唐初戰爭中經常使用行動迅速的輕騎兵進行出敵不意的遠端奔襲。名將李靖就非常善於使用輕騎兵進行突然襲擊常出敵不意,戰而勝之。貞觀四年(630年);他率軍進攻東·突厥,趁其不備,突然以三千騎兵“夜襲定襄”,大敗突厥。不久,又趁唐儉等前往突厥牙帳慰撫時,“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往襲之”,一舉殲滅突厥主力。

事實上,唐初不少傑出將帥都善於使用輕騎兵,在戰場上實施高度機動戰術,相機破敵。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戰鬥中就非常注意尋找敵人的弱點,以己之強當敵之弱,不簡單地以硬碰鬥力與敵人決勝負,而是以機動、速度來尋找和創造戰機。李世民曾說自己“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無不潰敗。”

他往往先以輕騎兵實施敵前偵察,尋找敵人的弱點,然後適時加以攻擊。如虎牢之戰中。“世民命宇文士及將三百騎經建德陣西馳而南上賊若不動,爾宜引歸,動則引兵東出士及至陣前,陣果動,世民曰,可擊矣。”遂率輕騎兵猛撲竇建德軍的總指揮部。有時他以輕騎兵迂迴敵軍陣後,攻其側背,配合正面形成夾攻,有時直接從敵軍薄弱部分突入,貫穿敵陣,然後從其背後再次衝入,反覆衝殺,把敵陣攪得大亂,使敵軍指揮失靈,陷於崩潰,以區域性勝利帶動全域性勝利。如在擊敗竇建德的虎牢之戰中他就是親率輕騎直衝敵陣。其部下李道玄“挺身陷陣,直出其後,復突陣而歸,再入再出,飛矢集其身如蝟毛”,李世民“給以副馬,使從己”,並親率史大柰、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捲起旗幟貫穿敵陣,在竇軍陣後”張唐旗幟,建德將士顧見之,大潰”,竇建德也因傷被俘。這個戰術,也就是李曜在飛騰軍時代就開始為麾下諸將講解的“卷旗過營”,此次史建瑭就是模仿這一戰術。

由於甲騎具裝的主要長處在於防護性和衝擊力,不在於速度,其主要作用是充當正兵突擊,不宜於出奇制勝,而輕騎兵才善於以速度表現戰鬥力,所以,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在重視機動的軍事思想佔了主導地位之後,甲騎具裝在與輕騎兵的競爭中便處於不利地位,它必須讓位於輕騎兵。

其次,是由於殺傷兵器的發展。綜觀軍事史,武器裝備總是在對抗中發展的“盾”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矛”的進一步發展。自十六國時期,防護力很強的甲騎具裝大量出現在中原戰場之後,殺傷兵器也有了很大發展。弓弩、大斧、長槍等得到較大改進,隋唐之際還出現了由斬馬劍發展而來的陌刀。這些都對甲騎具裝產生了很大的威脅。

兩晉南北朝時期,弓的發射力比前代有所增大,南北朝時的步弓可達10餘石,馬弓可達6石。西晉時期出現了威力強大的神弩,東晉南朝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號稱”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北朝也有用數頭牛才能絞軸張弦的床弩,用於守城和防禦遊牧民族騎兵的衝擊。唐代除一般的弩外,還有在晉代萬鈞神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車弩,一次可同時發射七支鐵羽箭,射程達700步。車弩可裝在兵車、戰船上使用,具有一定的機動性,可用於攻堅、守城,也可用於抗擊騎兵。唐代強弩的威力很大,具有相當的威懾力。唐德宗時,藩鎮叛亂,叛將“李希烈既陷汴州,乘勝東侵連陷陳留、雍邱,頓軍寧陵,期襲宋州。浙西節度使韓蟦命棲曜將強弩數千,夜入寧陵,希烈不之知。晨朝,弩矢及希烈坐幄,希烈驚曰,此江淮弩士入矣。遂不敢東去”。另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