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座(12座)亞羅式鍋爐,4座帕森斯式蒸汽機,4軸,主機功率42000軸馬力(設計),50000軸馬力(實際)(61000軸馬力);
最大航速:23節(設計)/24。6節(實際);燃料:1000…3000噸煤(1170噸油料);續航力:5000海里/10節,4000海里/16節,900海里/23節
裝甲防護:主裝甲帶170…227毫米艦首127毫米艦尾102毫米;內裝甲帶首炮塔與尾炮塔之間76…102毫米舷內裝甲279毫米;甲板76毫米(36毫米附加裝甲);炮塔254…305毫米炮廓127毫米;指揮塔254毫米
武備:主炮四座三聯裝305毫米/52倍口徑炮;副炮16門120毫米/50倍口徑炮廓炮;高射武器2門76毫米高炮;4門47毫米高炮(6門45毫米高炮);8挺高射機槍(二戰期間在跑塔頂部加裝了6門76毫米高炮);魚雷4座457毫米(18英寸)魚雷發射管(水下)。
俄羅斯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無畏艦) '本章字數:2717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20 10:00:00。0'
簡介
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是沙皇俄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同型艦三艘:瑪麗亞皇后號、亞歷山大三世號、葉卡捷琳娜大帝號。
“亞歷山大三世”號竣工前改名為“自由”號。俄國十月革命後由反布林什維克的叛軍控制後改名“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
“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最初建造時命名為“葉卡捷琳娜二世”號。俄國二月革命後改名“自由俄羅斯”號。
建造概況
1910年1月,俄國獲悉土耳其正試圖從英國船廠訂購新型無畏艦。為對抗土耳其海軍的威脅俄國透過俄黑海艦隊擴軍計劃,為黑海艦隊建造3艘戰列艦。俄國海軍以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也稱為甘古特級戰列艦)為藍本,對塞瓦斯托波爾級的設計進行簡單修改,於1911年10月開工建造三艘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1911年10月30日,3艘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同時舉行了開工典禮,“瑪麗亞皇后”號和“亞歷山大三世”號在俄羅斯船廠建造,“葉卡捷琳娜二世”號在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每艘預算兩千七百七十萬盧布)。
1913年10月19日“瑪麗亞皇后”號首先下水;1914年4月15日“亞歷山大三世”號下水;1914年6月6日“葉卡捷琳娜二世”號下水。
“亞歷山大三世”號“瑪麗亞皇后”號1915年6月10日完工。“葉卡捷琳娜二世”號6月27日改名“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於10月18日竣工服役。由於向國外購買的動力系統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土耳其控制的海峽被封鎖而導致到貨延誤的原因,“亞歷山大三世”號拖延到1917年6月28日竣工,在此前的4月29日“亞歷山大三世”號改名為“自由”號。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服役後均部署於俄黑海艦隊。俄羅斯船廠建造的“瑪麗亞皇后”號和“亞歷山大三世”號各耗資兩千七百六十五萬盧布,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號造價兩千九百八十萬盧布。
針對土耳其再次購買新戰艦,俄國海軍決定追加建造瑪麗亞皇后級的改進型1艘:“尼古拉一世”號(未完工)。
概貌
瑪麗亞皇后級“瑪麗亞皇后”號採用了與“塞瓦斯托波爾”級相同的平甲板船型,同樣使用高強度鋼建造。瑪麗亞皇后級總體設計上俄國海軍認為在黑海那樣的完全封閉水域可降低航速和續航力,更多的重量可分配給裝甲防護和武器系統,增強防護效能。艦首則由“塞瓦斯托波爾”級的破冰艏改為垂直艏。瑪麗亞皇后級艦首裝有破雷網撐杆,非常象風帆艦船的斜前桅,是其最顯著的外觀特徵。試驗證明破雷網基本無效,服役不久就拆除了艏部的撐杆。
瑪麗亞皇后級採用與“塞瓦斯托波爾”級相同的12門305毫米口徑主炮,重新設計三聯裝主炮炮塔,外形佈局與“塞瓦斯托波爾”級基本相同,艦體前後部為1、4號主炮塔,艦體中部煙囪前後為2、3號兩座主炮塔,僅艦橋後面的第2號主炮塔由指向後方改為指向前方。因為瑪麗亞皇后級艦體長度較“塞瓦斯托波爾”級短,炮塔與上層建築距離較小,炮塔射界比“塞瓦斯托波爾”級艦小。火炮的最大仰角35度,最大射程達24000米。裝備2臺蓋斯勒M1911型指揮儀,前後指揮塔頂部裝有蔡司5米測距儀。最後建成的“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