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2 / 4)

小說:利刃 作者:九十八度

 為基準,參照米格…19S 進行設計,生產出我們自己的殲擊機(稱東風 102)。這個決定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如果踏踏實實一步步走下來,對我們的航空隊伍將是一個很好的鍛鍊。但仿製米格…19P 的時候就已經存在急躁冒進情緒,這個基礎就沒打好;而在實際設計中也存在問題,沒有進行結構強度計算,強度僅及設計指標的 86%。如果說東風 103 只是質量問題的話,那麼東風 102 連設計都存在問題。

東風 102 於 1958 年 12 月開始設計,1959 年 2 月進入試製階段。9 月 30 日,吳克明操縱東風 102 完成首次試飛,至 12 月 6 日試飛完成。按照當時的命名規則,東風 102 被空軍命名為 59 式殲擊機。但試飛結果表明,急於求成的 59 式不僅效能難與米格…19S 匹敵,甚至連基本的飛行品質都未能保證,強度不足導致飛機飛行中嚴重抖動。

這樣一種飛機顯然無法擔負作戰任務,因此並未裝備部隊使用。後來雖然重新仿製米格…19S 成功,但幾年寶貴的時間就這麼白白浪費了。

59 式的主要特點是:前機身參照米格…19S 前機身自行設計,並在進氣口增加了鋁製激波錐;後機身照搬採用米格…19P;機翼按米格…19S 機翼測繪,而空速管仍按照米格…19P 的方式佈置於右翼尖;翼下有一對固定前伸發射梁,但在當時而言並無可供掛載的導彈(霹靂…1 無法制導)。

殲…6 乙(東風 105)

殲…6 乙實際就是南昌飛機廠仿製的米格…19PM。除了翼下 4 個固定掛梁外,該機在外觀上和殲…6 甲幾乎沒有差別。因此也有文章將該機認作後者,並稱殲…6 甲可以掛載 4 枚“霹靂…1”導彈。但事實上殲…6 甲裝備的 RP…1 雷達只能配合 ASP…5NM 光學瞄準具用於航炮射擊,而不能用於制導 K…5M 導彈。

有資料提及,南昌飛機廠仿製米格…19PM 始於 1958 年 11 月(一說為 58 年 8 月)。當時南昌飛機廠準備仿製米格…19P 和米格…19PM,並期望透過仿製工作實現由螺旋槳飛機制造廠向噴氣式飛機制造廠的跨越。1959 年 9 月 28 日,南昌仿製米格…19P 成功,11 月 28 日透過國家鑑定,隨後生產了 7 架。1959 年 3 月,南昌飛機廠按蘇聯提供的圖紙資料,仿製米格…19PM(當時稱東風 105,後曾短暫稱為 59 乙,直至 1964 年統一命名為殲…6 乙)。由此也可以判斷,我國後來追加購買了米格…19PM 的生產許可證。1963 年,第一架米格…19PM 試飛合格,以後製造了 19 架。

關於殲…6 乙,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南昌飛機廠在仿製過程中,究竟有沒有對該機的設計加以修改?因為在中國航空博物館收藏的一架機號 14121 的殲…6 乙,在外觀上與標準的米格…19PM 存在兩處明顯差異:翼根保留兩門航炮,機身兩側相應位置有防焰板;減速傘艙上移至垂尾根部。

引起筆者懷疑的正是減速傘艙。雖然只是從機腹上移至垂尾根部,但卻是長期使用經驗積累的結果??這一移動令放傘力矩由低頭力矩變為抬頭力矩,從而使得飛機可以在前起落架未接地的情況下放傘,從而大大縮短滑跑距離。然而,中國空軍 1958 年 9 月才開始裝備米格…19,此前沒有裝備過有減速傘的飛機,這麼短時間不可能有這樣的經驗積累併發出改進要求。前面提到的東風 102,設計時間幾乎與殲…6 乙仿製同時,而在這一型強調以我為主、改進設計的型號中,卻看不到減速傘艙的改動。此後直到 1968 年開始設計的殲…6III 上才再次見到減速傘艙的改進設計(後期生產的殲…6 也採用了這一改進)。

因此,筆者推測:14121 號機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殲…6乙,而是用貴州生產的新殲…6 甲改造的。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何該機上會出現翼根航炮和殲…6 後期型才有的減速傘艙改進。

幾經挫折,時間進入 1960 年代。在世界航空大國第 2 代超音速戰鬥機已經大批服役的時候,我們的航空工業仍然在超音速的門檻上徘徊。只是依靠當初進口的那一批米格…19,我們的空軍才算進入了超音速的行列。透過各種公開的、背後的交易換來的寶貴時間,就在大躍進的狂熱中白白浪費了。

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