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過問國共談判已在開始”,且公報又確認美國在解除日軍武裝及遣返日俘方面負“主要責任”,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共如“完全拒絕”馬歇爾介人國共談判,不僅有所不能,而且勢必不利。他之所以未明確答覆馬歇爾,主要地想請示一下中共中央的意見。
對於美國人,中共中央是很難予於以信任的。因為他們在華的種種表現已讓人涼透了心。但是出於利用美蘇矛盾考慮,認為如能使蘇聯參加,將“利多害少”。為此,中共中央於1 月2 日電示周恩來說:“中國從來就是依靠幾個國家互相牽制來保持獨立,所謂以夷制夷政策,如中國只被一個強國把持,則早已滅亡,能作到英蘇參加更好,如作不到只好讓馬(歇爾)單獨參加。”
事實上,蘇聯由於種種原因此時難以介人有關中國問題的正式外交活動,中共中央此時僅是提及蘇聯一下,並不存在奢望。
1 月3 日,根據中共中共指示,周恩來正式答覆馬歇爾,表示歡迎他參加有關停戰、受降、恢復交通等問題的協商,並說明中共原則上同意國民黨的復案,但強調應恢復一切交通,包括郵電、航空和解除封鎖等。他還指出,軍事衝突應限期停上,特別是熱河省和津浦線的衝突應立刻停止。
經多次會商,國共雙方於1 月5 日就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達成了如下初步協議:“(一)停止國內各地一切軍事衝突,並恢復一切交通,關於停止衝突及恢復交通之命令,依第二條之規定商定之;(二)因國內軍事衝突及交通阻塞等事,與我國對盟邦所負有之受降及遣送敵俘等義務有關,故應由政府與中共各派代表一人,會同馬歇爾將軍從速商定辦法,提請政府實施;(三)由國民參政會駐會委員會及政治協商會議各推定國共兩黨當事人以外之公正人士8 人,組織軍事考察團,會同國共雙方代表,分赴全國發生衝突區域考察軍事狀況,交通情形,以及其他與國內和平恢復有關的事項,隨時將事實真相,提出報告並公佈之。”
根據上述協議,張群、周恩來和馬歇爾組成三人軍事小組,具體討論釋出停戰令的有關細節問題。此後國共談判轉人三人小組內進行,馬歇爾從此也正式開始了他的調處工作。
1 月7 日,三人小組舉行首次會議。周恩來提出,停止衝突應適用於全國,其中拆除阻礙交通的障礙物應包括影響交通的碉堡和工事,至於交通的含義,應包括鐵路、公路、輪船。電報和郵政等,即一切交通。張群同意全國停戰,但認為東北和華北的某些地區如赤峰和多倫應當例外,理由是,根據中蘇條約的規定,政府要從蘇軍手中接收主權。周恩來認為,中共既然無法阻止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當然也就難以阻止其接收仍處於蘇軍控制之下的鐵路沿線的大中城市。再說,張群以政府履行中蘇條約為藉口,他也不便公開反對。因此,周恩來表示,政府可以為接收主權向東北運兵,但事先必須協商,以免引起軍事衝突,而且,該項諒解不能正式列人停戰今,否則易產生誤解,令國人不安。
中共在東北問題上可以讓步,但在赤峰和多倫的歸屬問題上則不能退讓,因為華北各地已由國共雙方接收完畢,赤峰和多倫已被八路軍光復,再說中蘇條約中也根本未提華北問題,國民黨提此要求毫無根據。因此,周恩來提出,這些地方的主權已為中共掌握,目前的問題是停止衝突,若國民黨部隊繼續向該地區推進,衝突將不可避免。但張群卻聲稱,赤峰和多倫目前實際上仍處於蘇軍控制中,根據中蘇條約,政府有權接收這兩個地區。為了促成停戰,周恩來建議改變談判方式,邀請蘇聯代表參加。張群斷然拒絕,他說,中蘇已就接收赤峰和多倫作出安排,沒有必要再與蘇聯討論。周恩來遂又提出,既然國民黨聲稱接收華北某些地方與接收東北都以中蘇條約為根據,在此不妨為接收這些地區制訂明確的原則。但張群仍表示不能接受,他說,接收赤峰和多倫可以援引接收東北的方式,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結果,由於張群節外生枝,三人小組首次會談便不歡而散。
1 月8 日,三人小組繼續會談,國共雙方在早已為中共光復的赤峰和多倫地區的歸屬問題上再次發生激烈的爭論。
直到1 月9 日,停戰令的其他條款已基本談妥,但赤峰和多倫問題仍未解決。鑑於政協會議次日就要開幕,周恩來不得不提醒張群,國民黨實際上仍在堅持有條件停戰,這表明它不準備停止敵對行動,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後果,應由國民黨承擔全部責任。但張群充耳不聞,堅持赤峰和多倫地區應由政府方面接收。至此,停戰談判陷入僵局。
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