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在我國,對公民的待遇似乎沒有多少深入研究。直到近些年來,從關貿總協定那裡、從世界貿易組織那裡傳來了“國民待遇”這一詞彙,於是我們生活中“待遇”這一詞的使用頻率才逐漸高起來。
最近有個名叫《涉外保姆》的電視劇,其中有一個在上海工作和居住的外國人,他想找一個和中國人在一起居住的房子,但租房公司按我國的法律規章辦事,就是不給他介紹。為此他大發牢騷,還要給上級領導寫信提意見。細想一下他說的也對,你們中國人到美國或其他國家去,不都住在當地人家裡嗎?幾十萬中國留學生有幾個住在學校給提供的宿舍裡啊!但為什麼外國人到中國來就必須住到中國政府指定的住處呢?為什麼就要象鳥一樣被圈養起來,享受籠子式的隔離待遇呢?中國的這種做法實在讓那些外國鬼子百思不得其解。
我的一個外甥現在法國里昂讀書,當地管理部門專門給每個外國留學生找了一個法國家庭,結成對子,每星期天都去人家家裡去玩。這個法國家庭有三個女兒。看著一箇中國小夥子和三個法國姑娘在一起,讓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心裡十分寬慰。這樣做,既有利於外國留學生和法國家庭相互進行文化交流,使留學生儘快熟悉法國生活和文化,又使他們待在法國不寂寞,生活中充滿了人情味,
待遇是什麼?簡單的理解便是一個人受到的對待和款待,或者所獲得的生活條件。仔細深究起來,待遇裡面大有文章。譬如,待遇是怎麼產生的?合理不合理?接受不接受?為什麼同樣的人有不同的待遇?可以說人類生活的所有內容似乎都圍繞著待遇轉。看看當今天下眾生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整天都在為什麼呢?說到底,很大程度上是在追求待遇。
政府官員,勤勉一生,雖說是為人民服務,但也是為了更高的待遇。從科長升到處長就可以享受更寬敞的住房、更多的工資。從處長升上廳局長,便配有專車。級別再高的,車、房子、警衛等待遇更不一樣了。這幾年,我們大學時期的同學在北京經常聚會,具有廳局級別的人都是車接車送,這裡便體現了待遇。
幾天前,我從北京到煙臺,在火車上碰到三位興高采烈的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畢業生,他們正在去煙臺東方電子公司報到。我問他們條件怎樣,回答是每月工資6000千元,這是事先與用人單位談好的。看,這就是待遇。不談好待遇,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可能都不會發生。在北京人頭攢動的勞動力市場上,人們不僅在挑工作,挑單位,還在挑待遇。
人與人打交道,無時不刻不涉及到待遇。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不談好待遇就很難辦事。18世紀時,英國公使馬葛爾尼萬里迢迢趕到中國,想晉見乾隆皇帝,但得到的待遇是必須下跪,才能見面。由於這位英國人堅決不肯接受這一超過朝拜自己國君的禮儀,只好被拒之門外。隨使團所帶來的幾船當時英國最先進的科技禮品,如可以連射八發子彈的馬槍和天文地理音樂鍾,都未能展示給中國人看。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待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東西方的文明交往和物質交流,今天誰也說不清。
即使在一個家庭裡,孩子們之間也在攀比待遇。一個孩子比另一個孩子少吃了一塊糖,也會爭執不休。追求平等待遇可能是人的本性。追求不平等待遇可能也是人類的天性。
待遇不僅是物質的,更多的時候是精神的和榮譽的。例如古代帝王封官晉爵,今日戰士立功受獎,評比勞動模範,都是一種精神的待遇。有時人們為了捍衛和獲得榮譽待遇,不惜獻出生命。
待遇問題既奇妙又複雜,待遇與人類的生活關係如此密切,但又被人們熟視無睹。多少年來,人們為了待遇爭得頭破血流,為當兵、上大學、提幹、評職稱、漲工資、分配住房費盡了心計,絞盡了腦汁。也有人為放棄待遇顯示出崇高的精神和風格。雷鋒是這類人的典型。但崇高歸崇高,再高尚的精神也要建立在基本生存上。工人要求下崗後獲得社會保障,是一種待遇。農民要求進城後自由擇業打工,這是一種待遇。學生要求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考大學不按地區劃分錄取分數,也是一種待遇。民營企業想進入壟斷領域,國有企業想股票上市,都是在爭取一種生存待遇。
從國家方面看,美國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是一種待遇。中國加入聯合國,是獲得了一種身份和地位待遇。中國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爭取一種平等貿易和投資的待遇。國際上這個組織那個會,實際上都與待遇有關。
那麼現在要問一句:人們為什麼如此重視待遇,如此追求待遇?待遇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