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踏上高原之後,三十萬大軍僅僅損折不到二萬。以二十八萬中國精兵應對吐蕃二十萬軍隊,自然有勝無敗,大局基本已經鎖定。
松贊也非無謀之輩,聽聞五大部落損兵折將之後,明白中了關羽分兵之計,但在“弓在弦上,不得不發”,太史慈部若即若離,吊在前方不遠處,惹得松贊不時催促兵馬,非要追上太史慈部決一死戰。
太史慈部按照預先議定方案,將松贊部下逐漸引至伏擊地點,其時五大部落已經落敗,餘兵已經不能對中國軍隊形成太大威脅,因此關羽讓姜維統兵三萬駐守石城,自與張飛、甘寧率領精兵二十一萬紮好一個大口袋,只等松贊大軍來到後進行收網。
太史慈部七萬騎兵在行動初期,因為作戰需要,部下士兵均配置軍中最好的戰馬,因此機動性明顯優於松贊所部。此時太史慈部往南引誘敵軍,等待吐蕃士兵進入口袋後,部下排好軍陣,做好正面作戰的準備。
松贊行軍,兩側十里處均撒出哨騎,防備敵軍設伏,因此關羽根據其行軍特點,埋伏兵馬均在哨騎範圍之外,松贊引領部下進入中國軍隊的埋伏圈內,還不明真相,不停催促兵馬追趕太史慈部。
關羽將部下分為三隊,自引七萬大軍從東側進攻,張飛領兵七萬從西側進攻,甘寧統領近七萬苗軍堵住松贊部後路,欲要一戰而定吐蕃。
松贊見太史慈部異乎常態,在前方擺好兵陣,隱約感覺到一絲不安的氣息,松贊不敢直接催促兵馬接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