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非中國石工所能造”,據說橋前右邊缺了一塊,中國工匠補造,竟然是屢補屢壞。此橋還有明人陶崇政《飛虹橋詩》為證:“中官三寶下西洋,載得仙橋白玉梁。甲翼迎風渾餘動,睛珠觸目更生光。”後兩句說明雕刻的確是栩栩如生。當年在飛虹橋南北有兩個坊,一個是飛虹坊,另一個是戴鰲坊。至於那座橋上所刻的海獸水紋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它與中國傳統的石刻到底有什麼不同,如果能夠找到石刻才能知道。從今天來看,飛虹橋是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之東,皇史宬之西,故址已不可考。侯仁之先生早年對北平金水河進行考察,雖然他沒有考察鄭和帶回來的石刻,但是他根據地理位置推測,在南池子南半迤北的地方,有南北小街,叫飛龍橋。清朝人記載,“飛虹橋,虹俗訛龍”,飛龍橋就是飛虹橋的訛稱。現在看來,南北小街可以對應南北兩坊,它們早已經與橋混而為一。在侯仁之先生考察的時候,那座橋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只有飛龍橋衚衕還存在著。

再說第二個謎。我們知道鄭和曾信奉佛教,受過戒,有“福善”、“福吉祥”等法名,還出錢刻過一些佛經,如《摩利支天經》、《優婆塞戒經》等。鄭和在下西洋期間曾經出資刻了10部佛經,分別放在全國10處寺廟裡,北京只有一處,就是皇后寺。可是在明清歷史記載中,這座皇后寺已遍查不見了。日本儲存有明朝後期繪製的一個《北京宮殿之圖》,這幅圖上繪有當時北城一帶地方,在後宰門(也就是今天的地安門),與梓金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之間,繪有一個梓童廟。我們知道梓童就是皇后,那麼廟和寺也是可以相通的,所以這是不是就是當年的皇后寺呢?無論如何,這個寺廟現在是找不到了,那部佛經也下落不明,也許它還寂靜地躺在某個寺廟的角落裡,但也可能已不存世了。按照我們的願望,希望有一天它還會被發現出來。

鄭和建功立業是從北京開始的,終結卻是在海上。下西洋持續了28年,63歲的他在海外去世,算起來一生幾乎有一半時間竟是在海上度過,他的遠航是15世紀那個海洋世紀的開端,比歐洲人要早近一個世紀,所以他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不愧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偉大航海家。三不老胡同的全國政協宿舍,相傳是鄭和故居所在地,有學者曾提議在宿舍前廣場塑造鄭和紀念雕像,作為首都紀念這位航海家的標誌。實際上,永遠的紀念是在人們心中。 (萬明)

在北京,八寶山的名字人們很熟悉,但這個名字出現得比較晚,清代才見於記載,明代這裡稱為“韓家山”,“韓山”,“罕山”,也稱“黑山”,“黑山會”。當時,它與一個叫剛鐵的宦官,緊密聯絡在一起,因為剛鐵的墓在此處。

按說,北京這樣的地方,宦官墓不足為奇,明代二百多年間,北京東西南北的宦官墓不知凡幾,但由於剛鐵在明後期被塑造成北戰南征、潛邸從龍的開國英雄,具有了傳奇色彩,是宦官的“傑出”代表,於是,他的墓也就變成後世宦官們的“聖地”,黑山(八寶山)也因之受到矚目。

關於剛鐵的事蹟,明代流行的基本故事情節是:他原先追隨太祖廓清中原,後來被任命為朱棣燕王府的承奉,即當時王府中宦官機構承奉司的最高首腦;靖難之役開始後,他又為朱棣奪取皇位而徵殺;靖難成功後,在朱棣的指揮下,北犁外庭,擐甲於朱棣左右,身冒矢石,居功甚偉,被任命為司禮監太監。他不僅勇敢善戰,還頗有德行,“退而悛悛,口不言勞,未觀軍容”,即平時十分謙遜,從不提自己的功勞,在他身上看不到一點軍人的霸氣。他死後被葬在黑山,並立祠祭祀。而他所用的兵器…一柄鐵槍,一直陳列在祠中。

當然,在明代剛鐵事蹟還有其他的版本和內容。有的說剛鐵原名剛炳,因朱棣總是稱其為剛鐵,故其又以剛鐵為名;有的還指出其籍貫為交趾,在太祖時就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還有的故事則不提他追隨太祖的事,只從其為朱棣效力說起;另一些故事則把情節細化,如言其靖難中,在攻取永平、保定時奪得首功,在北征蒙古時,智取了陽和之地。關於他的職務和定位,也有不同說法,或云為燕府承奉正,或雲司禮監太監,或雲永樂間開國元勳,或雲洪武年間開國元勳。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不論說法有多大的不同,其根本離不開對剛鐵的讚頌。

可是,對於這位嘉靖以後聲名赫赫的宦官,在他生活的時代及其後的數十年間,其事蹟不見於任何官私文獻記載,連名字也無人提起過。因此有人懷疑剛鐵是否確有其人。據目前所知,史料中較早提及他名字的,是弘治八年(1495年)的一通稱做《重修黑山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