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學有詩題為《晚觀靈福寺下莊》,則下莊的田地很可能是寺產,是因村莊的位置而得名。現在,這些地方只剩有名字,其餘只能在老者的記憶裡或書本中尋覓了;但與剛鐵有關的傳說依然在這一地區廣泛流傳。

清代的宦官也崇祀剛鐵,護國寺還成為了一些宦官的養老所,至建國前這裡仍有宦官居住。此時,八寶山的名字早已經叫開了,至於八寶山的八寶為何物,則說法不一。民間故事中的八寶是:金碾子、金磨、金簸箕、金笤帚、金籮筐、金老太太、金驢、金米,皆與農村生活有關。而實際上指的是:紅土、耐火土、矸石、青灰、白土、馬牙石、沙石、板石;還有一說是:紅土子、青灰、乾土子、白土子、黃土、紅乾土、黃乾土、馬牙石。這些都是傳統建築裝修裝飾用的材料,當地百姓多以挖八寶為生。很明確,八寶山之得名,與當地百姓最真實生活有關,而與剛鐵則沒有什麼關係。

新中國建立之初的1949年底,中央擬籌建烈士公墓,明史學家吳晗受委託於京郊尋找吉壤,最後墓址確定在八寶山。1950年以護國寺為中心,拓建成北京革命公墓;1970年改稱八寶山革命公墓,成為我國規格最高的公墓。

據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成書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在中城保大坊東廠衚衕之北,隔著翠花衚衕,有一條衚衕名為剛太監衚衕,不知是否與剛鐵有關聯。 (張兆裕)

坐落於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東北、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由於儲存了多幅精美異常的明代壁畫而聞名於世,它的建造者李童也因之受到關注。長期以來,李童是明代宦官中少為人知的一個,如果不是因為修建了法海寺,這位正統年間的御用監太監,恐怕早就湮沒在歷史中了。

其實,李童在當時並非無名之輩,按照胡濙景泰四年(1453年)作的《御用太監樸庵李君墓碑銘》記載,李童有著“光榮”的歷史。他字彥貞,號樸庵,江西廬陵人;永樂初年入宮,此後一直在朱棣身邊服務。朱棣每次巡幸塞北,李童“皆披戴甲冑,朝夕環衛”,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崩逝於榆木川,李童即是護靈返京之人。其後歷朝均受寵信,宣德時升任太監,有園第、家僕之賜,非常榮耀。御用監太監在政務上雖不如司禮監有影響,但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肥缺”,這可能也是李童有實力修建法海寺的前提。

法海寺儘管聞名於外,尋覓它卻頗費工夫。循著兩旁是高高山牆的大道一直走下去,仔細看才能發現上標“模式口大街”的路口。拐進路口,外界的喧鬧突然安靜了下來,面前也豁然開朗,彎曲的街道,古舊的四合院,路旁不時出現一些斷碑殘磨。一座清代建築的牆壁上用墨筆寫著“恆德成記布店洋貨發莊”,應該是民國年間的一家布店舊址。一切都彷佛是另外一個天地,似乎模式口村是藏在一個不為人知的時空裡,有著自己的進化歷史。

穿過這個保留了很多明清老北京風韻的小村子,經過已闢為博物館的太監田義的奢華墓園,循山路而上,幾經曲折、幾回路轉,終於遙遙望見了鬱郁叢林中的法海寺。

還未到山門,在向山的小徑旁,看到了元人趙孟釷樾吹摹胺êl�臁薄7êK率搶鍆�亟ê蟮某坪簦��裕�悅項的題字應該是後人附會寺名而增刻的。法海寺依山而建,仰望上去,林中的殿寺顯得十分雄壯與巍峨。清人對於法海寺周邊環境的記載,便於我們理解選址於此的原因。《欽定日下舊聞考》稱法海寺“左岡右泉,曲回旁峙,雲煙飛動。”以現在的地理形勢而言,法海寺南距模式口村500米,東靠饅頭山,北連福壽嶺,西依蟠龍山,山谷幽靜,峰巒綿亙,松林蔥鬱,泉水潺潺,風景優美。

法海寺初成時規模較大,除大雄寶殿外,還有四大天王殿、鐘鼓樓、護法金剛殿、伽藍殿、祖師堂及雲會堂、廚庫、寮房等。滄海桑田,法海寺許多建築多已湮沒無存。目前法海寺共四進院落,建在逐層抬高的四層高臺之上,東西面寬72米,南北進深150米,院落佔地1。08公頃。主要建築分別設定在三級平臺上。第一級平臺有山門殿,第二級平臺有四大天王殿,第三級平臺是大雄寶殿,環寶殿東西南三面是祖師堂。

在遍尋各殿之後,未發現關於李童的任何專門遺蹟,後來看到相關記載,才知道在“文革”期間,人們可能是出於對於太監的嫌惡,鏟毀了李童的塑像。這個可能是儲存了李童唯一的相貌的遺蹟就這樣永遠消失了。

明代太監儘管地位顯赫,但卻並不是歷史的書寫者。歷史的書寫者,是宦官的政敵——士大夫。在士大夫的筆下,關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