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椎囊桓鋈宋錚�飧鋈私腥畎病�
阮安是一名宦官,交趾人(交趾今屬越南),永樂年間入宮。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內城城池的最後建設,包括城門樓、月城、城濠、橋閘等。北京內城的建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洪武時徐達、華雲龍對元大都的初步改造;永樂年間建都時的各項建設,主要是宮殿郊廟建設;最後為正統時建築的完善階段,而城池及各種輔助設施的完備和完成,是這一時期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阮安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正統元年(1436年)十月,太監阮安受命修建京城九門城樓,在此之前北京的城牆上所開九門只有城門洞,沒有甕城、城樓等建築,有的城門連官軍值班所用的鋪舍也沒建。《明實錄》說“京城因元舊,永樂中雖略加改葺,然月城樓鋪之制多未備,至是始命修之”,意為北京的城牆基本沿用了元大都的舊牆,永樂時只是進行了少許的改動和修理,而相應的輔助設施都沒有,到這時才命阮安等修建。
這裡順便說明的是,永樂時政府沒有把全部建設完成,主要是由於財力所限以及頻繁的北征,“太宗皇帝(即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既作郊廟宮殿,將及城池,會有事,未暇及也”,沒有時間去做了,而他的兒孫仁宗、宣宗做皇帝時,也沒去完成相關建設,除經濟原因外,主要由於這兩個皇帝都不太想把北京作為國都,特別是仁宗,他登基後就為還都南京進行了許多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的進一步建設遭遇暫停,是很自然的。所以,阮安受命修建,就政治背景而言,是英宗(宣宗之子)以及當時的統治核心已最後決定以北京為國都了。
阮安是個出色的建築師,並且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永樂時其才華逐漸顯露出來,“目量意營,悉中規制,工部奉行而已”。他無需查閱資料,只憑實地觀測和思考,所制訂的建設方案就完全能達到各方面的要求,而主管建築的工部官員只需奉行就可以了。但是,高超的業務水平,並不是他得以承擔這次任務的唯一原因。
當時,京城中在業務上有能力承擔此工程的,並不止阮安一人,還有一些水平很高的建築師,其中包括工匠出身的工部侍郎(大致相當於建設部副部長)蔡信。蔡信在北京的營建中展示了他建築上的才能,因表現突出積功升為工部侍郎,他是明代第一個工匠出身的“副部級”官員。當英宗決定完成城池建設時,工程負責人的首選應是蔡信,但蔡信認為,此項工程浩大,至少要從全國徵調18萬民夫參與施工,否則是完不成的,而建設資金及從各地採集的建築材料也需龐大數目。如果按照蔡信的想法去做,不僅政府的經濟負擔加重,還將使大範圍民眾的正常生活被騷擾。顯然,朝廷是不願意這樣的,於是選擇了阮安,因為阮安所施行的方案更有可取之處。
史料中對阮安的施工排程是這樣介紹的:“上遂命太監阮安董其役。取京師聚操之卒萬餘,停操而用之,厚其既廩,均其勞逸;材木諸費,一出公府之所有,有司不預,百姓不知”。施工人員主要取自在京師訓練的軍卒,將其中的1萬多人操練停止,增加其月糧,安排好班次,每人增加月糧一斗,鹽每月一斤;建築費用和材料不再另外僉派,只使用官府積存的,永樂時營建北京剩餘了大量建築材料,此次均被派上用場。需要說一下的是,施工中的技術人員即軍匠和民匠是另外計算的,它們不包括在徵用的人中,因為每年京城固定都要使用數千名各地的民匠,用於京城各項施工,這些人稱作輪班匠。如果將這些人算進去,整個工程的投入人數應該在2萬以上。這個數字遠遠低於蔡信所需人數,從中可見阮安的工程組織能力。另外,阮安並不是讓九門同時興工,而是依次營建,這就使較少的人員完成這樣大的工程成為可能。
最早開工的是西面的西直門和平則門(平則門不久改稱阜成門),時間是正統二年(1437年)正月;第二年營建的是東直門、朝陽門、德勝門等,最後完成的是正陽門等,時間是正統四年(1439年)四月。整個工程包括門樓、城濠、橋閘三部分,具體為:正陽門正樓一座,月城樓中左右各一座,崇文、宣武、朝陽、阜成、東直、西直、安定、德勝八門各正樓一座,月城樓一座。城牆四角各立角樓一座。所謂正樓就是城門樓,今日可見者如正陽門樓(前門樓);月城樓就是俗稱的箭樓,如倖存的德勝門的箭樓;角樓今日可見者只有內城東南角樓,在今北京東站附近。護城濠的整治包括河道疏浚、河岸的修整、砌築。另外,九門外原來都是木橋,此次全部改為石橋,同時設定九道水閘。
隨著整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