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的完工,北京的面貌發生重大改變,雖然我們永遠無法再睹當年的京城風采,但可透過當時人的記述感受一番。“正統四年重作京城之九門成,崇臺傑宇,巋巍弘壯;環城之池既浚既築,堤堅水深,澄潔如鏡,煥然一新。耆耄聚觀,忻悅嗟嘆,以為前所未有,蓋京都之偉觀,萬年之盛致也”。於是當時的大學士楊榮、楊溥帶領其他翰林學士“登正陽門之樓而縱覽”,只見“高山長川之環固,平原廣甸之衍迤,泰壇清廟之崇嚴,宮闕樓觀之壯麗,官府居民之鱗次,廛市衢道之棋佈,朝覲會同之麇至,車騎往來之坌集。粲然明雲霞,滃然含煙霧”。每讀至此,則恨我輩其生也晚,不得與其同遊,無法縱觀當日之勝。他們在觀賞的同時,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阮安,對他善於謀劃的能力,奉公盡責的精神大加讚頌。
阮安在隨後的幾年中,又先後主持了:皇宮三大殿(奉天、華蓋、謹身)的重建工程,通濟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牆的包磚改造工程。其中,北京城牆的改造工程,開始於正統十年(1445年)六月,完工於正統十二年(1447年),這項工程不僅使城牆愈加堅固,更美化了其外觀。
據《明史》記載,阮安接受的最後一項工程是張秋河的治理工程,但他在前往張秋的途中去世,這已是景泰年間的事了。史稱,他去世時“囊無十金”,即行李中的銀子不足十兩。對於一個主持過許多重大工程的太監來說,如此廉潔,實為少見!明代200多年京城建設中,工程管理者眾多,而廉潔者少,許多人因為貪佔被處罰,如嘉靖時的工部尚書徐杲(明代唯一的工匠出身的“正部級”官員),因貪汙盧溝橋修建工程款上萬兩白銀被髮配。從對比中,可以推想阮安的為人,也可明白當時人為什麼對他有那麼多的讚揚之辭。
阮安以及後阮安時代的北京,已經和正在離我們遠去,這雖然有許多的遺憾,但世事滄桑畢竟是一個規律,21世紀的北京新貌不可改變地呈現著,並正在被接受著。對於阮安,今天的北京是他夢也夢不到的;而對於我們,看到德勝門箭樓,看到崇文門的東南角樓,看到明城牆遺址公園裡的殘牆,就會想到當年的北京,想到阮安。這是阮安之幸,也是我們之幸。 (張兆裕)
北京南池子大街東側,有一處近年建成的菖蒲河公園,環境優美宜人。雖然距離鬧市只有幾步之遙,但一走入其中,清奇的古意撲面而來,市聲一下子便被隔在了另外的時空中。每年入春後,隨著桃李綻放、槐花香飄,更是讓人神清氣爽,遐思無限。公園中,要屬普渡寺的大殿最引人注目,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壯麗古樸,還由於它含凝著明初以來許多轟轟烈烈的歷史瞬間。
在明代,南池子地區和太廟、社稷壇一樣,是專供皇家使用的地方,永樂時稱作“東苑”,後來稱為“南宮”或“南內”。普渡寺所在位置,明正統時原為崇質宮,是南內的核心。應該說,南內在明初不過是皇家的又一處苑囿而已,性質有如南苑、西苑,並無特別,但由於明代唯一的一位太上皇――英宗朱祁鎮曾在此居住六年,並從這裡出發重新奪回政權,從而使南內具有了不同的意義。
身為帝王,英宗朱祁鎮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然而一切坎坷都是從最初的平靜開始的。
公元1436年,史稱正統元年,八歲的朱祁鎮第一回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八歲的小皇帝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一生會有那樣多的波折。人生的大起大落原非一個八歲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事情。扶他坐上皇位的是他的祖母張太皇太后,這位女性被認為是明代後宮賢良淑德的典範;輔佐他的是由明初最著名的文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組成的內閣。一切跡象都表明,他只要按照禮儀主持王朝儀式,聽從輔臣的安排處理國事,就能做一世的太平皇帝。
然而,世事的發展並非總能一如人們的預期,時光的流逝總能將一切改變。圍繞著八歲小皇帝的都是老人,孩童會長大,長者會衰老,這是人世法則。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三楊中的楊榮在前此兩年也已去世,剩下的楊士奇和楊溥也都過了七十歲,行將就木。這些老人並未給英宗皇帝留下出類拔萃的可用之才,卻讓這位虛歲十六的少年皇帝得到了一個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統治天下的機會。這個機會,同樣也屬於受過良好教育、與少年皇帝關係緊密且正當壯年的宦官王振,他把持了朝政。
人們都認為明代宦官亂政是很嚴重的問題,而宦官亂政自王振始。宦官能夠干預朝政的主要起因是永樂年間設定了內書房,培養了一批具有文化素養和行政能力的太監。永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