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裕)
在明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史上,耶穌會士利瑪竇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北京則是他獲得這一地位的最重要“平臺”。如今的北京,還保留著許多與利瑪竇有關的遺蹟。
利瑪竇是義大利人,字西泰,1552年10月16日生於義大利馬塞拉塔城,1571年在羅馬加入耶穌會,自願到遠東傳教。1577年他參加了耶穌會派往印度傳教的教團,同行十四人,次年三月乘船從里斯本出發,九月到達印度果阿。1582年4月利瑪竇與巴範濟被耶穌會負責遠東教務的觀察員派往中國協助羅明堅傳教。他於1582年(萬曆十年)8月抵達澳門,第二年他們被兩廣地方當局獲許在肇慶居住。1589年(萬曆十七年)利瑪竇又遷居韶州,以後又到達南京。不久被逐出南京,暫避江西南昌傳教。傳教團考慮到如果不被明朝皇帝所接見,想長期居留在中國進行傳教幾乎是不可能的。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利瑪竇重返南京,開始了到北京傳教的努力。
利瑪竇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得到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的資助和護送。他們從南昌出發到達南京,又從南京起程沿水路北上,於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9月17日)到達北京。在北京,他們獲得的一項重大收穫,是終於弄明白了他們所在的中華帝國,就是某些書中稱之的契丹,而北京就是所謂的汗八里城。利瑪竇立刻寄書印度和歐洲,建議修改地圖。因為歐洲人一直認為契丹位於中國長城以北,是另一個國家。在北京,利瑪竇等人住在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的府中。由於當時正在進行援朝抗倭戰爭,明神宗拒絕接見利瑪竇一行。一個月以後,利瑪竇等人被迫返回南京。
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瑪竇等人又一次從南京啟程去北京。船靠濟寧時,利瑪竇在漕運總督劉東星家中又一次見到了李贄,並向他們傳播了基督教的教義。與他們的交談,使利瑪竇感到完全是在歐洲的家裡,或與好友在他的教會的教堂中,而不是與異教徒在一起。
在天津,太監馬堂沒收了他們的全部行李,並將其看管起來,拜見皇帝又變得遙遙無期。六個月過去了,正當傳教士們度日如年的時候,一天,明神宗忽然想起一份奏書中提到的利瑪竇要獻給他的自鳴鐘,於是下旨命傳教士們進京。他們到達北京是在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年1月24日)。獻給皇帝的禮物中有:聖母像、基督像、十字架、自鳴鐘、《山海輿地全圖》、三稜鏡、古翼琴、印度棉布、粗羊毛布、玻璃製品、日晷、砂漏、《世界現狀》等。明神宗第一次看到了耶穌受難的十字架,驚奇地高聲說:“這才是活神仙!”據說他選擇了一個最小的耶穌受難十字架,放在他的房間裡。神宗很快派太監田爾耕接見了利瑪竇,並詢問進呈禮物給皇帝的目的。利瑪竇等人特別向太監介紹了自鳴鐘,並願意教會中國人對這些鐘的操作。於是明神宗指派了欽天監的四名太監學習自鳴鐘的管理。三天後鐘被送到皇帝面前,明神宗非常喜愛,把一座小鐘放在自己的面前。神宗命工部在御花園為最大的鐘建一座鐘樓。
這時神宗已經多年不見大臣了,雖然也想見見這些異國人,但是孤僻固執的性格,最終還是讓他放棄了召見的決定。不過他派了兩名畫師畫了兩個神父的全身像,神宗見後,說:“嗬!嗬!一看就知道是回回人。”太監告訴他,他們不是回回,他們吃豬肉,是歐洲人。神宗出於好奇,想進一步瞭解歐洲君主如何穿著,問他們是否帶來了皇宮的模型?神宗命畫師按照利瑪竇等人獻上的描寫聖經故事的畫,繪製成一幅更大的畫。利瑪竇等人還呈上一幅畫有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和廣場以及威尼斯共和國旗幟的畫。
幾天後,皇帝又派了四名太監來向神父們學習演奏古翼琴,因為古琴也是獻給皇帝的禮物之一,它是鋼琴的前身。後來龐迪我神父每天進入皇宮給太監上音樂課。音樂課上了一個多月,被演奏的外國樂曲配上中文歌詞。利瑪竇又親自編寫了八支歌曲,稱之為《西琴曲意》八章,內容涉及倫理道德,是教導人們具有良好品行的抒情詩,還引用了基督教作家的話加以說明。這些歌曲非常受文人士大夫的歡迎和讚揚,人們認為皇帝應該以歌曲中提倡的道德去治理國家。
利瑪竇等人很快認識了皇宮裡所有重要的侍衛,並與一些人建立了友誼,又在官員中結識了一批新朋友。在這段時間裡,對他們幫助最大的,莫過於時任吏科都給事中的東林黨人曹於汴。他主動先去拜訪了利瑪竇。當利瑪竇問他怎麼會首先來訪問象自己這樣一個很少為人所知的人物時,曹於汴回答道:“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