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式中型坦克更是令盟國的領袖們愁眉不展。好在坦克再厲害也沒法用於對付美英,而蘇聯異常廣闊的國土令其至今依然還有足夠的縱深;而德軍的me262噴氣式戰鬥機雖然令盟軍的任何一種戰鬥機都相形見絀,但是高射炮依然能夠對付得了(儘管命中率會下降好幾成),所以還不至於完全束手無策,而且噴氣式飛機需要更長的跑道,在德國人發明更好的彈射器之前,這種噴氣式飛機是沒法用到航母上的。不過為了日後的反攻,羅斯福與丘吉爾還是一致決定加大對噴氣式飛機研究專案的投入,以儘快開發出能夠與德國飛機抗衡的新型戰機。
事實上,盟國的首款噴氣式飛機“流星”此時也已經秘密入役,只是操作難度比活塞式更大導致其至今尚未形成戰鬥力,而德國的me262一戰成名後,效能差了一截的“流星”明顯相形見絀,甚至反而還不如同樣效能不如me262、卻至少要可靠得多的活塞式戰鬥機好用。因此羅斯福與丘吉爾交流過之後決定“流星”噴氣式戰鬥機暫時只作為高階教練機來用,不派它出去與me262交戰,以免損失太大影響士氣。而應對的重點則放到了新型號的研製上面,只是以科研人員預估的5…10年差距,即使盟國集中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並投入幾乎不下於曼哈頓工程的鉅額投資,也不是在一兩年內就能完全趕上的。。。。。。
除了德軍的新式武器,羅斯福與斯大林還從第二次莫斯科戰役中看到了更大的危險:經過一年之後,德軍使用雲爆彈的數量飛速增加,根據兩國對雲爆彈的研究,兩人都確信德國人的石油開採和石化工業都較前有了明顯的發展,這可不是什麼好訊息。
正如兩位領袖估計的那樣,這一年裡德國控制下的石油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一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後佔領的蘇聯邁科普油田恢復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預計1944年的總產量可以達到400萬噸,如果來年也依然控制在德軍手中的話,應該能夠達到700萬噸以上的產量,雖然還不及其巔峰期的上千萬噸產量,但是這一進一出,其價值要遠遠超過石油產量的數字本身;二是阿拉伯聯邦的利比亞石油基地第一期工程建成,年產原油可達1000萬噸,而且質量之佳絕不遜於印尼的米納斯輕質原油,甚至可能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原油,而若是二戰拖到五年以後、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年產量更是可以超過5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基地之一。。。。。。
而德國的石化工業也在法本公司的努力下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研究較早的航空煤油方面,更是超越了起步相對較晚的盟國,令盟軍飛機原來航空汽油質量的優勢蕩然無存。。。。。。(未完待續。。)
第七百七十二章 先歐後亞
ps: 感謝書友“李義是我”的打賞,繼續求推薦票^_^
燃油的產量與質量都較前有了極大的提升,使得盟國原本最大的優勢面臨極大的挑戰,所幸1944年美國大批主力艦陸續完工入役,使得被迫當了一年多縮頭烏龜的美國海軍總算又有了主動出擊的底氣。。。。。。
1944年,10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2艘塞班級輕型航母、3艘中途島級巨型航母和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相繼完工,使得美國海軍的主力艦數目重新恢復到21艘,而蒙大拿號超級戰列艦也下水完成了初試,海軍方面確信4艘蒙大拿級戰列艦都能夠在1945年上半年形成戰鬥力,並會成為他們對付德國興登堡級戰列艦的王牌。
而與美國相比,軸心國之中海軍實力最強的日本也只有區區12艘主力艦,而且軍艦效能較美艦有較大的差距,已經難以再與美軍抗衡,實力更弱的德國海軍就更別說了,至於義大利與維希法國的海軍則更是不值一提。但在英國皇家海軍已經雄風不再的現在,美國海軍卻幾乎必須獨力對抗整個軸心國陣營,而巴拿馬運河船閘又至今尚未修復,導致美國海軍沒法兩邊兼顧,因此先對付德國還是先對付日本,就成為了羅斯福最為頭痛的難題。。。。。。
美國海軍的高階將領們普遍更傾向於先對付德國的公海艦隊,這可不完全是為了報復這一年多來的憋屈。主要還是海軍的將帥們認為公海艦隊的實力相較日本聯合艦隊要明顯更弱一些,而且只要美國以護航航母為核心組建的大批潛艇獵殺艦隊進入北大西洋執行反潛任務,德國公海艦隊肯定會趕來掃蕩,那時它沒有陸基機群的保護,本身又只有6艘老舊航母(相對美日航母來說),對付起來相對容易。
同時,殲滅或者打殘德國公海艦隊之後,德國海軍對英國本土的封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