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線——而這,能夠獲得上級更多嘉獎。
程明海曾經為此懷疑過自己是否正確,面對上級的不理解,他忿忿不滿過,彷徨過,一個人在夜裡唉聲嘆氣過,他也曾經懷疑過軍隊是否已經蛻變為歷史上的那種無能的中國軍隊,這讓喜歡動腦的程明海為之苦惱萬分。
隨著戰爭進行,中國軍隊這支龐然大物也在慢慢改變中。那些平時很孚眾望,戰時卻顯得無能的軍官被大批裁撤,優秀的指揮員在戰爭進行中獲得了提拔。自從程明海回到陸軍,他發現一切都和自己以前認識的不一樣了,這並不是撤換了一個司令員就能做到的,而是整個風氣為之一變,變得程明海喜歡現在的這支部隊。
“論戰車與步炮兵協同作戰”,這是程明海在離開海軍陸戰隊後一直構思的題目,他原本打算寫出來後,供自己能夠更深地瞭解,鑽研戰車在新時期的作戰方式,如果能出版——自費出版他還沒這個財力——也許能影響一批後來者,讓別人少走一些彎路,在這方面,程明海有著很強的自信心。只是一回到陸軍後,程明海卻獲得了遠比以前重要的任用。寫論文的想法沒變,反而更強烈,不過開始的那種孤芳自賞的心態隨著領導重用而消失,現在的程明海想的是如何讓上級和自己領導下的部屬,能瞭解什麼是戰車戰,尤其是部屬,他們必須在思想上和自己保持一致。
構思已經很久,只是得到重用後,程明海整天很忙,不管是擔任旅、師一把手,還是在遠征軍陸軍總部當戰車裝備部副部長、遠征軍參謀總部任戰車處處長,每天都有大量事務需要他處理,考慮到還要參加各種各樣會議——這可是具有中國特色,其他國家所沒有——程明海每天從起床一直要忙到躺在床上,根本沒時間動筆。不光沒時間動筆,他連整理日記本的時間都沒有,這讓程明海不能不抱怨那種務虛會實在太多了。
第六裝甲師隸屬於中國第一集團軍群——內部人士稱之為地中海集團軍群——中的第六裝甲軍,很奇怪,中國現在一共就三個裝甲軍,除了第一、第二裝甲軍,第三個裝甲軍居然沒有按照慣例稱之為第三裝甲軍,而是叫什麼第六裝甲軍。
說起來裝甲軍的成立,和程明海還有一些關聯。
1906年,中國成立了實驗性質的裝甲旅,和陸軍其他步兵部隊不同,其他步兵部隊有著固定的團、營、連,在裝甲旅下面,取消了團一級編制,而是由幾個戰車營加上一些後勤維修分隊、炮兵分隊組成了這個旅。
裝甲旅成立後,在試驗中暴露了太多問題,第一批裝備部隊的“熊貓”戰車,故障率高的驚人,戰車開不了多遠就要掉鏈子,而漆黑的炮塔裡狹小的視界,又讓裡面人無法看清外面動靜,加上嘈雜的環境,連戰車裡的戰車兵彼此之間溝通都困難,更談不上和外面人聯絡,這樣的戰車部隊,戰鬥力自然極為有限,軍方在視察了裝甲旅後,得出的結論是戰車只適合幫步兵跨越塹壕,至於對戰爭其他影響,少的可憐,而使用戰車,最合適辦法是以小規模戰車投入戰鬥,而不是整個旅投入戰場,一個旅上百輛熊貓戰車,讓他們一起上戰場的話,根本談不上彼此配合,只可能跑的到處都是。
形成這種觀點,縱然裝甲旅是國父楊滬生提出來的,軍方高層也是不會太重視了。裝甲旅的編制是保留下來了,卻一直沒有擴大,從1906年到1912年,中國一直只有一個裝甲旅,至於使用上,在歷次演習中,就算規模最大的漠北演習,也是將戰車以連為規模投入。倒是楊滬生認為未來意義不大的騎兵師,軍方很有好感,從建國時的一個騎兵軍,一直擴充到擁有三個騎兵軍,二十個騎兵師架子。並且在演習中一出動就是一個軍,遮天蔽日的,足以將外國觀察員驚的目瞪口呆。
改變這種零敲碎打使用戰車思想的,是海軍陸戰隊在戰車上的運用。
和陸軍一樣,海軍陸戰隊以前只看中了戰車營在戰場上的運用,當然,海軍陸戰隊也搞了戰車叢集,不過這個所謂的叢集,和陸軍的裝甲旅一樣,不過是虛有其名而已,在程明海到海軍陸戰隊當顧問之前,海軍陸戰隊從來沒有將戰車叢集投入戰鬥中的戰例,不說叢集,就連戰車營全部投入戰鬥也沒有過。他們和陸軍抱有相似的觀點:戰車,不過是陸戰隊支援武器,要說作用,和陸戰隊裡的機槍、火炮沒什麼區別。
自從程明海到了海軍陸戰隊,在他顧問下,陸戰隊的戰車營在美索不達米亞打出了威風,並且還將戰車叢集整編成了裝甲旅,以旅級規模,參加了美索不達米亞後期作戰、羅得島戰役,在歷次戰役中,這個海軍陸戰隊的裝甲旅吸引了軍方高層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