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不辦它”。

那麼,後退嗎?

後退不是他的性格!

細緻的調查,周密的思考過後,他果斷提出“航業應作新的試探和新的試驗”,“不應在原有輪船過剩的航線中,去與正在失敗的同業競爭,以加速其失敗”。

絕對的慧眼!絕對的商業道德優秀品質!

盧作孚雄心勃勃地回到了合川。

他對黃雲龍說:“箭已削好,就缺將箭射出去的弓和絃了。”

籌股一波三折,盧作孚揣著八千元錢辦成了兩件大事

1925年10月11日,盧作孚在合川縣通俗教育館內主持召開了第一次發起人會議。其中有盧作孚幼年時的恩師、時任合川縣視學(縣教育局長)的陳伯遵先生,還有重慶名流——曾在合川等地當過知事的賢達鄭東琴先生,以及同學、好友黃雲龍、彭瑞成、趙瑞清、周尚瓊等,一共10多人。

這次會議決定了創辦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民生公司。為何取“民生”二字?盧作孚解釋說:早年他崇尚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學說,受之啟發,並願為之奮鬥。故從孫中山先生三大主義中取其一:民生。

“茲事體大,必須有本地士紳和有名望的前輩鼎力致成。”盧作孚說。

已厭倦仕途的鄭東琴,正打算棄官從商,一聽盧作孚要辦實業,忙問道:

“不知為何選中航運?鐵路、公路不是也可使四川走向繁榮嗎?”鄭東琴有些不解。

盧作孚若有所思地說:“別的我也考慮過,修鐵路、公路耗資大,四川山地多,很難辦。唯有辦航運投資少,收效快。”盧作孚侃侃而談,“目前航業不景氣,眾所周知。對此我已作過細緻調查,只要經營得好,管理得當,還是可以賺的。長江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財寶,無需集聚大批財力去修通,只要有船有人,就可以辦航運。辦了航運,四川就可以和長江中下游相溝通,一改閉塞局面,使四川經濟迅速繁榮起來,以不負家鄉父老祈盼。”

“好!只要用得上老朽,當竭盡全力。”鄭東琴一言九鼎,“川江乃是黃金航線,創辦航業實屬必要。合川系我舊遊之地,與當地人士相處亦得,正可為此事臂助。”

盧作孚忙道:“鄭先生對晚輩信任之至,就請您老儘早來合川吧!”

陳伯遵也表示,願以己之名望,遊說親朋故舊,促成此事。

最後,發起人一致贊成盧作孚的設想:開闢嘉陵江上的合川至重慶航線,以客運為主,定期航行。另一樁事業是興辦合川發電廠。兩樁事同時起步,籌股2萬元,分為40股,每股500元,由發起人分頭勸募。等股金籌齊後,一部用於購買供電裝置,一部用來訂造新船。

募股之艱難始料不及,10多位發起人大多沒有積蓄,只能向親朋好友勸募。有的老師、朋友、同學,好不容易湊到一起才能合成一股,為數有限。於是,募股的物件轉到了合川工商界人士和士紳身上。但是,大多有錢人熱心於購置田地產,放高利貸,不放心將錢投到幾位青年人身上,還有些有錢人隔岸觀火。

盧作孚將公司籌備處設在合川。他被公推為籌備主任。整個籌股期間,全部發起人一無工資,二無車馬費,食宿均各自解決。幸虧各界名流、士紳出面,方才將全部股金認了下來。雖說已籌齊股金,但只籌到現資8000元,其餘的12000元只是認了股,尚無現資支付。

盧作孚未等籌齊全部股金就和黃雲龍上路了。他身無分文,向別人告貸借得300元,又由陳伯遵先生暫墊200元,來到了上海。

上海的老朋友黃炎培和黃警頑先生再度熱情地接待了他,還抽出時間來,陪他走遍了上海的幾家造船廠。他和黃雲龍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根據嘉陵江水淺流急的特點,反覆與各造船廠研究,對輪船的造型、效能、造價進行了討論和比較,經過慎重考慮,最後選定上海合興造船廠訂造新船。

合興造船廠是上海所有造船廠中最有實力的廠家之一。盧作孚說明來意:訂造一艘載重約70噸、吃水淺的客輪,不知需要多少錢?

對方告訴他,訂造這麼一艘客輪,至少也需3-5萬元!

全部股金只有2萬元,這如何是好?

此時,盧作孚又得到從合川帶來的訊息:已認了股的股東,大多不願交付股金。在上海川裕公司樓上,盧作孚和黃雲龍陷入了焦急不安之中。

“雲龍,購買發電供水裝置5000元差不多吧?”盧作孚說,“這樣一來我們只剩3000元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