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軍,中國發展出版社,2000年1月。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三農”如此之重要,而在2000年世紀之交前後,中國的“三農”果真是到了如李昌平所說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岌岌可危地步了嗎?甚至還如海外某些人所說的“三農”問題將導致中國崩潰那樣嚴峻嗎?中國的“三農”到底怎麼了?
第一部分 第45節:國脈(20)
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從1995年到1999年,中國糧食連續5年大豐收,其中有3年糧食產量超過1萬億斤。農業豐收,糧食充裕,價格便宜,按理說這應該是農業形勢大好的標誌了。然而,中國已經步入市場經濟,儘管對農業還有很多保護性的措施規定,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農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衝擊。糧食連續5年豐收,社會庫存猛增,供求關係發生急劇變化,糧價則持續低迷達7年之久。種糧不賺錢,農民的主業似乎靠不住了,大豐收的“副作用”開始逐漸顯現。拿“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民收入來說,199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9%,從1997年開始,在此後的7年時間裡,農民收入持續走低,1997年增長4。6%,1998年增長4。3%,1999年增長3。8%,到了“九五”最後一年即2000年,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降到了可憐的2。1%。
2000年,農民收入問題在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上受到高度重視,會議期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句話專門被加進檔案。2001年中國農民收入增長4。2%,2002年增長4。8%,2003年增長4。3%,雖然這三年農民收入較前兩年有恢復性增長,但增長幅度和速度都非常緩慢,與同期城鎮居民收入相比,僅相當於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的一半,而且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7∶1擴大到2000年前後的3。23∶1。
農民增收困難,收入連續下降,其他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農民負擔越來越重,種田甚至虧本,土地被撂荒,農村公共事業越來越糟,農民就業受到限制,城鄉差距擴大,收入分配懸殊,鄉鎮機構人員超編,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農村腐敗和農村社會治安問題日漸突出,讀不起書、看不起病所有的“三農”問題似乎在一夜之間全都暴露出來。多種跡象顯示,“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已然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官員說,“三農”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坦言,他日夜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增加農民收入,這個問題最大,讓他頭痛不已。
中國“三農”何以至此?除了農產品價格下跌、非農產業發展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減弱、農民進城打工的門檻抬高等這些直接原因外,有分析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實施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及城市偏向的趕超型工業化戰略”是導致“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
為推進以城市化和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發展之路,中國的“三農”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有分析測算,透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土地徵用、工資差和未上社保等幾項“二元”舉措,中國農民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的積累,最保守估計高達30萬億人民幣!而這還不包括農村儲蓄向城市和工業提供的有償信貸資金,也不包括過去農民為國家上交的各種稅費。
“我們欠農民太多。”“中國的歷史應當記住:農民對於新中國的創立和建設,對於推動中國的現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今天制定和實施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體制和政策,要對得起為建國和發展付出了巨大犧牲的農民。”《國家政策要對得起付出巨大犧牲的農民》,周天勇,《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7月17日。
雖然中國農民為中國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但自從新中國成立後,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卻人為地把農民劃分成為了“二等公民”。
“農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400元,卻要徵收200—300元/人的人頭稅,農民交不起稅,就管他們叫‘刁民’,讓‘刁民’下跪、辦‘學習班’、關‘小黑屋’,這是基層幹部常用的工作方法。”③《誓為農民鼓與呼——專訪李昌平先生》,李昌平,小雨,《南風窗》,2002年12月3日。農民種地虧本,靠種地沒法生活,要離開農村進城打工,卻要花幾百元辦齊各種證明才能離開農村;農民進了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