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小說:中國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孤悟

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和東三省之後的中國第五個經濟增長極。有了這一增長極,中部地區不僅不會“塌陷”,而且還會成為一個新的不可替代的經濟增長區。

謀篇佈局

東部開放、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翻開中國的區域經濟版圖,各個區域都有了自己的一盤棋。而從中國的整體格局來看,各個區域的棋局卻是整個中國這盤大棋局上的分略。在中國的區域經濟版圖上,一場前所未有的謀篇佈局工作已漸次落幕,正凸顯出一幅東西互動、南北呼應、中部隆起、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佈局。

從1999年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到2003年和2004年分別提出並實施的“東北振興”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中國在21世紀前十年間,完成了新一輪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佈局工作。

按照已形成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規劃,東部率先發展戰略涉及東部沿海地區10個省份;西部大開發戰略涉及西部的12個省份;東北振興戰略涉及東北3個省份;中部崛起戰略涉及中部的6個省份。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領土被劃分為四大區域經濟板塊,至此,一個比較完整的區域經濟總體戰略建立起來,中華大地全面進入了一個新的整體規劃發展時期。

中國幅員遼闊,國土廣袤,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規劃始終是國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新中國成立後,受外部環境和條件的制約,中國迫不得已選擇了非均衡發展戰略,以構建自力更生、自成體系的國民經濟框架。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實施過兩種非均衡發展戰略。一種是城鄉、行業非均衡發展戰略,即為保證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程序,自新中國成立後就開始實施“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及城市偏向的趕超型工業化戰略”,透過“三農”轉移獲取城市和工業發展必要的積累和投資。這一戰略促使中國迅速完成了工業化原始積累,保證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程序得以順利進行。但這一戰略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導致蓄積已久的“三農”問題最終爆發出來。“三農”問題迫使中國從2004年開始,在城鄉、行業發展戰略及政策思路方面作出重大調整,即從農業中提取工業化原始積累轉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加大對“三農”的支援和保護力度。因此在21世紀前十年間,中國在城鄉、行業均衡方面完成了部分戰略調整部署,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局面開始逐步改變。

新中國成立後實施的另一種非均衡發展戰略就是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到1978年之前,中國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實施的是區域均衡發展戰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相繼成立了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六大經濟協作區,後因“文化大革命”,經濟協作區被撤銷。在1970年編制的“四五”計劃中,又決定以大軍區為依託,將全國劃分為西南區、西北區、中原區、華南區、華北區、東北區、華東區等十個經濟協作區。此階段中國區域經濟是一種均衡協作狀態,不存在人為的非均衡因素。

均衡發展戰略對中國沿海與內地實現統一發展起到了制衡作用,促進了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但均衡並不等於合理,它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然資源與經濟技術優勢分佈的區際分工格局,同時也降低了經濟執行的效率和效益,壓制了一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和積極性。

由於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投資效率等因素的差異及資源因素的約束,使得全面均衡發展的狀況不可能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實現。在現有資源前提下,應該先行發展具有絕對優勢或具有相對優勢且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重點地區,以取得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增長速度,並透過這些地區的發展及其擴散效應,來帶動其他區域的共同發展。這是比較優勢理論和區域經濟理論的重要指導思想。而且,按照區域經濟增長理論的觀點,區域的發展也應該是有層次、分階段逐步進行的。

第一部分 第73節:制衡(15)

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後區域發展經驗教訓和借鑑西方發達國家區域發展理論的基礎上,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突破了原有經濟體制下生產力均衡佈局思想的限制,實施了以東部沿海地區為重點的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1981年透過的“六五”計劃,將全國經濟區域劃分為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其中明確指出:“要積極利用沿海地區的現有基礎,充分發揮其特長,帶動內地經濟發展”。從“六五”計劃開始,中國的區域政策重心開始向東部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