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這樣搶劫後蜀人的東西,所用的時間是多少?
前後不間斷,一共是十多年!
十多年的歲月裡,後蜀人被殘酷地剝削,“天府之國”,唐末動亂、五代動亂,幾乎沒受影響,太富足了,你不出血誰出血?這就像後來的清朝,江南最富,可江南的人民也最苦,沒完沒了的稅收,把最後的一點血汗也榨乾。
何況,在這時的蜀川,還有一項在中國曆代都極力避免,可都躲不過去的亡國之禍在劇烈蔓延——兼併,土地的兼併。
中國是農業大國,土地,是最根本的生命保障。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必須得有一塊土地,然後才能談到生存。於是兼併就變成了最大的瘟疫,道理很簡單,皇帝與國家是最大的地主,可他下面的各級地主們,用各種手段把小農民們的土地都劃到了自己的名下,變成超大的“主戶”。再用各種名目,比如說考上了進士不交稅,或者把各種稅務攤派到底下的“客戶”(失去土地,還得生存,就得去種主戶們的地)身上,這樣一來,國家收的稅越來越少,老百姓們越來越窮,直到兩方面到達了一個臨界點,那好吧,人民會起義,而國家無力鎮壓,就此改朝換代。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的冬天,快過年時,蜀川就到達了這個臨界點。
說一下當時蜀川兼併的程度——眉州,主客戶比例是各百分之五十;嘉州,比例是客戶佔百分之八十;閬州,是百分之六十五;普州,比例是百分之九十;昌州,百分之九十
這樣的比例,得有多少人淪落到一貧如洗的地步,而且那些主戶們,對客戶“使之如奴隸”,並且“相承數世”。好好的平民,成了地主們家養的奴才,世世代代都是奴隸了!
而且這還不算官府方面。在宋朝君臣們的心裡,這片土地是既有錢,而且還特別的危險。他們一直都記得,當初平後蜀時打孟昶是多簡單,可平暴亂有多費勁。於是,從最開始就派來了最強有力的知府。
第一任,竟然是當時的參知政事,副宰相呂餘慶。帶參知政事銜任地方長官,這在宋初僅此一例,而且一任就是三年;
之後是趙匡胤的早期幕僚劉熙古,接任幹了四年,回開封后立即就升任參知政事,以此表彰在那個鬼地方當官可真是太不容易,太委屈了。
接下來的幾任也都差不多,不是開封府裡久經考驗的同志,就是皇帝的親信。這些人齊心協力,把四川人的生活變成了地獄。
比如當時的一個蜀川平民,他的生活一般來說是這樣的。先是祖先們給他留下來一塊或大或小的地。可是有個頭疼腦熱的得看病,或者發個水著個火什麼的來點天災,又或者得罪了哪個官差,攤派的稅務大了些,就得要現錢,於是只能借貸,或者直接賣地,結果就是成了客戶。
從此一件小事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他和他的子孫們都變成了奴隸。主戶家的地得去種,主戶家隨時會有命令得去辦,官府的各種徭役租調也得由他去出工,而且要小心,除了宋朝的國稅(二稅制,夏稅和秋稅,以後細談)之外,還全盤繼承五代後蜀時期的各種苛捐雜稅,如頭子錢、牛皮錢、脂粉錢,等等。這些主戶們能逃就逃,逃不過的,就都推到客戶們身上。這些不定什麼時候就突然出現的雜稅,足以讓這個客戶的債永遠還不清,作為遺產利滾利地一直往下傳
這還只是指那些有地種的客戶們的生活,蜀川山地很多,那些沒地種,靠種茶、賣茶為生的川人,就要更加悲慘些。因為宋朝的君臣們實在具有商業頭腦,他們把酒、鹽、茶等生活必備日用品的銷售權完全收歸國有。在蜀川,這個機構就叫做“博買務”。
就是這個博買務,把當時蜀川永康軍青城縣(今四川灌縣東南)一個叫王小波的人的生活徹底毀了。青城是山地,王小波的家連一棵茶樹都沒有,是當地貧農中的貧農,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賣茶。可是多簡單,他沒法競爭得過國家。於是中國農民造反的唯一一個先決條件終於成熟。
連口飯都沒有了!
王小波天生是個帶頭人,他把所有的苦難和希望都凝聚成了一句話,一針見血地說出了當時人們最盼望的一件事——“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
所有的茶農、茶販都蜂擁而起,馬上就要餓死的人沒有恐懼,十五天之內他們就聚眾數萬人,當月就攻下了青城縣城。轉過年來,宋淳化四年的二月,起義軍不斷壯大,王小波率眾攻破了眉州彭山縣(今四川彭山),並殺死縣令齊元振。而且天從人願,這一年的蜀川發生了旱災,走投無路的客戶們從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