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部分(1 / 4)

以上,正義似乎真的來了,但實在是太晚了。

縱觀蔡京的一生,沒有仔細研究的話,總會把他歸納成個臉譜。他又奸又惡,又狠又兇,害人害到刨墳掘墓,是個天生的壞種。真是這樣的嗎?當年在邊遠的福州長大,一步步考上官場,沒有根基沒有靠山,從零拒絕起步的那個少年,是怎樣變成這樣的元憝巨惡的呢?

被逼無奈,他生活在新舊黨爭最激烈的時代裡,是時代造就了他,他是邪惡土壤裡培育出來的邪惡之花,不想倒在洪流裡,就只好操縱這股洪流去淹沒對手!甚至於他的作惡,也帶著無可奈何和僥倖。

在他敗亡時,有一段對話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點。

那時門客散去,一個門客臨走前忽然問他:“明公高明遠識,洞鑑古今,難道不知道國事會衰弱至此嗎?”這真是千古之問,以蔡京之智,難道不知道自己在作惡,在敗壞國家和種族嗎?

要說不知道,真是鬼才相信!

蔡京沉默了好一會兒,才回答說:“不是不知道,只是我覺得自己可以倖免於禍罷了。”一句話透露本真,他只是想享受,想在慘烈的黨爭倖存之後,儘自己的餘生去尋歡作樂而已!

哪有什麼天生的壞人,他只是個偷生的螻蟻,一個躲在時代裂縫裡及時行樂的膽小鬼,一個放棄了之前理想的廢品。

至於他的作惡,最大的壞處並不是毀了宋朝,他之惡,在於一言堂。在他的統治之下,宋朝前所未有地統一了言論,沒有人敢反對他,更沒有人敢議論他,他破壞了宋人本就不多的血性,連真話都不敢說了。這是之前呂夷簡、王安石等人都做不到的。

也就是從這時起,漢人在政治上膽怯到了不敢出聲的地步,代代相傳,直到今天這種習性仍然不能根除。蔡京和他的同夥們,毀了一個民族的根本。

另外,他的敗亡是外力造成的。如果沒有金軍突然來襲,他、六賊們仍然逍遙法外魚肉蒼生。這造成了另一個致命的後遺症。

——宋朝人沒能靠自己的力量斬除這些毒瘤,進而更進一步地反思,杜絕這類人的出現,於是在不久之後,蔡京借屍還魂,他這樣的人變本加厲地重複出現著

清掃開封城、回收老爸、殺光六賊,做完這些的趙桓環顧四周,仍然覺得有事,確切地說,是一些人有問題,比如首相李邦彥。

嚴格地說,李邦彥也是徽宗朝的官,與六賊相比無論是功能還是性質都非常一致,只是由於出道太晚了,才沒擠上那班車。他在東京保衛戰裡的表現也體現出了這一點,相信只要時光倒流,或者機會合適,他一定把禍國殃民進行到底。

危險過後,趙桓看著這位首相,舉起手又放下,放下又實在不甘心,最後實在沒忍住,才決定罷他的官。李邦彥被外放,出知鄧州,去做地方官。他走了,精神還在,出於慣例,宋朝官方向他諮詢,誰來繼承你的職務呢?

李邦彥回答:唐恪。

唐恪,字欽叟,餘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進士出身,官場資歷全面。看官職,他由低到高几乎全做到,中間還到西南邊疆剿過匪,很成功,因此升官。他的故事很多,他的心靈很扭曲,他做出來的事比李邦彥等人還要另類。

很快,他就會成為歷史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李邦彥走了,趙桓還是覺得不到位,還是有事。這回他看向了李綱、种師道。這兩個人怎樣定性,怎樣使用,或者說,還能不能使用呢?

從能力上講嗯,非常遺憾,在趙桓的角度來看,根本分不出。無論是李綱還是种師道,他們說的那些計策了、戰術了,好壞成敗根本都是紙上談兵,實踐上沒結果嘛。

哪怕是被種種意外原因攪亂了,但也一樣是沒經過驗證。

經過驗證的只有一點,他們是開封城裡暴民們的偶像,上一次的民變是因為他們才爆發的!僅此一點,就使趙桓坐立不安。這一點都不誇張,想想看,趙桓想逃難,李綱硬生生鼓動軍人反對;趙桓想議和,開封市民以李綱為原因暴動。

無論是誰,也不能把這樣的臣子留在身邊!

這話趙桓不方便說,自然有代勞的人。宰執耿南仲、左司諫陳公輔出頭,指責李綱“結士民伏闕”,李綱立即懂了,按規矩辦事,宋朝的宰執必須十全十美,只要有人指責,必須第一時間自動走人。

這樣才是一個懂廉恥的人。

李綱一連寫了十多份辭職報告,都沒被批准,皇帝親筆寫聖旨告訴他,當此國事危急,你要發揮強項,把國防搞起來。李綱感動,充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