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就是:設法引敵人進入於我有利的陣地;讓敵人辛辛苦苦的遠道來攻,我以逸待勞;敵人初來時兵勢鋒銳,應當持重不戰,待得敵人困頓怠懈而想退兵之時,便乘機進擊,現在這些求之不得的良機,突然之間因為八旗的偷襲而出現了。袁崇煥熟讀孫子兵法,以他的大才,當然能善於利用,不希望錯失良機,否則趙率教也就白死了,退一萬步講就算不能一舉而滅了皇太極,至少也可以令八旗十餘年不敢再來進犯。
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猛攻斯大林格勒。蘇軍一面扼守堅城,一面另遣大軍抄德軍後路,終於聚殲德軍三十三萬人。經此役後,德軍就此一蹶不振。蘇軍元帥朱可夫的戰略,基本原則也不過是“守堅城,抄後路,聚殲之”九字而已。而崇禎皇帝偏偏就沒有這個耐性,他更加驚慮的是自己的皇位,試問北京不保,做了人家的俘虜還談什麼皇位。
道理很簡單在任何地方打仗,都須設法立於不敗之地。在京城抗敵,更是絕對要立於不敗之地。除非先將皇帝與統帥部先行撤出京城,才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否則根本沒有必要冒險。
時間一久,八旗身在險地,軍心必然動搖,困在北京郊外,進是進不得,退又退不了,變成了甕中之鱉。這時只要袁崇煥兵權統一,只待援軍雲集,就可對八旗四面重重圍困。兩軍交戰,勝敗之分全在乎一股氣勢。明軍戰鬥力雖然不行,但眼見必勝,兵將都想立功,自然不會一觸即潰。三個月、四個月的打下來,八旗非覆沒不可。
在這其間,明軍還可以派兵進攻遼陽、瀋陽。八旗傾巢而出,本部自然空虛。明軍要攻佔遼瀋決非難事。取得遼瀋後,將一些八旗的家屬的家屬俘獲,再壓到陣前,看他皇太極哪裡還有鬥志?
當然了這套戰略都是我想出來的,我也沒有那麼高明,後人對這場北京大戰作了詳實的記載和分析,可是我畢竟不是袁崇煥本人,也不是崇禎皇帝,不知道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所以猜度的成分居多。
事實上當然不能這樣順利。皇太極和眾貝勒都善於用兵,和明軍更是打了十數年的仗,與明軍的作戰方式和路數都極為了解,眼見勢頭不對立刻就會全軍急退,衝出長城,如果退得早,退得快,明軍尚未合圍,相信袁崇煥攔他們不住。
但是即使這樣袁崇煥也可以西路沿途追擊,東路另出大軍去攻遼瀋而作牽制,八旗大軍雖能退回本部,卻非輸得一敗塗地不可。
就在這時又有尤世威一路援兵到達,另有侯世祿部一軍,兩路部隊人數不多,但是卻壯了崇禎皇帝的膽氣,於是又開始催促袁崇煥出兵擊退皇太極。袁崇煥還是推託兵力不夠按兵不動,他心裡明白這兩路兵馬的戰鬥力並不強,如派去和八旗交鋒,一戰即潰,反而擾亂全軍軍心,影響京師城防。
於是袁崇煥派尤世威部去守昌平,那是明成祖以來歷代皇帝的陵寢所在,如果給八旗攻佔,掘了皇帝祖宗的墳墓,此事非同小可,袁崇煥又派侯世祿部去守三河,以作薊州的後應,目的是牽制八旗,乘機可截斷皇太極的歸路。至於北京的衛戍部隊本來有所謂“京營”,在明太祖時是全國諸軍之冠,精銳之極,可是這時久未訓練,早已無用,所以袁崇煥只得派滿桂和自己所帶的九千騎兵守北京。
崇禎見他並不將所有援兵都調來守北京,反而都派了出去更加憂慮重重。總之,他八旗兵來攻,已嚇得魂飛魄散,只盼望所有援軍的一兵一卒,都在北京城外保衛他皇上萬歲一個人,最好是和八旗一打一的都戰死,這樣他也消停了。他完全不明白打仗的道理。一支部隊如果派出去攻擊敵軍後路,所發生的作用,往往比守在北京城外要大得多。可是往往就是這樣越不明白的人越願意瞎指揮,在崇禎看來他自己是明朝歷代少有的賢君了,能剿滅閹患試問誰人能及,他似乎忘記了真正出力讓他坐在皇帝寶座上的正是那個他不斷猜疑的袁崇煥。
由於八旗在城外的不斷燒殺劫掠,使得北京城裡居民的心理是和皇帝一樣的,顧到的只是自己身家性命,再加上這時謠言滿天飛(崇禎不放難民進城,不等於北京城裡就沒有女真人的奸細,事實上是不但有皇太極的奸細,也有我的密探。他們現在所起的作用絕不比一支大軍要差,只不過謠言的版本不同罷了!)
老百姓聽信了謠言,說袁崇煥不肯出戰,別有用心。許多人說皇太極是他引來的,目的在“脅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張的和議。於是居然有人在城頭向城下的袁崇煥部將拋擲石頭,罵他們是“漢奸兵”,石頭砸死了好幾名兵士,這些人沒有死在敵軍的刀下居然死在自己同胞的亂石下了。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