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緊張慌亂。
這時,見到自己一方的武士已經漸漸佔據上風,莽應昌發出一聲獸性的怒吼,長刀出鞘,刀上鑲嵌的寶石,映出懾人的光華。
針對莽應昌的刺殺,似乎失敗就在眼前。
一隊身穿盔甲的武士排成一個陣勢,對著商驛館門首直插過來。
他們一律身穿緬軍衣甲,冷酷銳利的眼眸不帶任何情感。大約五十人左右的隊伍,步伐整齊,訓練有素,整個戰陣散發出強烈的殺氣,這是莽應昌府中的衛隊趕到了。
一時之間,莽應昌的武士們為之氣勢大振!
鬼魅一般的刺客潛行於屋瓦之上,如同蹦竄在屋頂上的貓,只是一團黑影。
行止。
逗留。
停頓。
兵器出鞘,劃出弧光
一口長劍,直貫而下
劍身閃耀著美麗猙獰的龜背鍛紋,糾纏著符咒也似的鳥篆
長劍彷彿在飢渴地歡叫
貫穿頭顱,刺破堅硬的頭骨,割裂喉嚨,沒入胸腔,止於搏動的心臟。
勁氣爆發!
噗嗤拔劍!
血線一縷,沖天而起。
表現一般的刺客們,在莽應昌的最後時刻,用他們誘惑性的決死攻擊,為鬼魅一般的劍客開啟了絕殺莽應昌於頃刻之間的大門。
出場只有一剎那的鬼魅劍客,在一次呼吸之間,就徹底絕殺了莽應昌生存的機會和希望。
刺客們在最後時刻,是可憐、慘淡而糟糕的——刺客死了十七人,幾乎全軍覆沒。然而,局面這樣的慘淡,最後竟然讓莽應昌的反擊希望化為泡影,並且因此而送命在鬼魅劍客的劍下。看到援軍趕到而放鬆了警惕的莽應昌,想來是死不瞑目了,他看到了生的希望,卻被鬼魅劍客神兵天降一般的猝然一擊,殘忍的剝奪了他的最後一線希望,就此一命嗚呼。
成功的刺殺,有時候是需要一點糟糕甚至慘淡的表現陪襯的。
東籲王行宮。
這是一處殿閣弘麗的所在。
行宮當中,今夜此刻開列筵席,鋪張炫目。
賓主列坐,美姝環侍,佳餚紛獻,烹飪精美。
主人佳賓,縱飲甚歡,盛會空前,絲竹之聲,響徹殿堂。
東籲王他隆治國理政的手段相當不俗,也是經過多年的東征南討,戡內亂,平外患,方才有了今時今日的歌舞昇平。他雖然不是酒宴無休的昏庸君王,卻也並不一味勤勞國政,今日緬國佛節宴會上一高興,自然不免多飲幾大杯。產自中土大國的‘劍南燒春’確屬佳釀,縱是不好酒之人也會有貪杯的時候,於是乎東籲王這晚便是酩酊大醉了。
東籲王這一醉,卻是樂極生悲,從此再也沒有能甦醒過來,西歸極樂去休。
三日之後,東籲王因酒醉而薨的訊息不脛而走,不數日間已經傳遍緬邦甸;差不多也在這個時候,王叔莽應昌被刺而逝的訊息也被緬地各個階層的人所知曉。一前一後,兩位王族的大人物相繼喪命,緬地大為震動,形勢為之一亂。
一時之間,謠言蜂起。
有謠言說,東籲王他隆忌恨王叔莽應昌勢大難制,這才命人行刺。
又有謠言說,東籲王他隆是被人謀逆而死,王叔莽應昌乃是幕後的謀主。因為王廷早有意圖削藩,抑制豪強兼併,王叔莽應昌不願束手就縛,故而買通王廷侍衛投毒。
也有謠言說,王叔莽應昌覬覦王位已久,而他隆又年富力強,莽應昌怕自己年老等不及了,故而處心積慮收買王廷內賊以毒殺他隆,根本不是因為王廷意圖削藩的緣故才暗中謀逆。
但另外的謠言則說他隆並非被人謀逆毒殺,乃是虔心向佛,功行圓滿而成佛西去。
又有人說,乃是先前被他隆所驅逐的波圖加人捲土重來,謀害了東籲王。
至於將懷疑的矛頭指向強大的西北幕府,這種說法也是有些市場的。
諸般種種的說法,不一而足。
甚囂塵上的謠言,也許荒誕不經,卻也有不少人相信。因此在東籲王他隆、王叔莽應昌死後不到半月,緬邦甸就開始動盪不安,亂象漸現。
東籲王薨逝之時還屬於壯盛的年歲,尚未立儲,卻是死得乾淨,薨得詭異,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王廷之上諸子爭嫡,彼此水火不容之勢難以避免,文武臣僚地方牧守紛紛下注押寶擇木而棲,各有算盤,心腸迥異,日後內訌的禍端便已埋伏;而另外一個後果就是地方上的豪族大酋,以及領兵在外手綰兵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