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報失中山的之仇,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之機,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便以為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
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賞析】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因此,這種做法也體現了政治哲學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
2…2曹操劫糧勝官渡 仲達緩戰破遼東
【曹操劫糧贏官渡】
東漢末年,割據軍閥都有兵自重,而且有不少軍閥都有一統天下的想法。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之一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併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然而曹操採取一系列的策略與軍事佈署後,順利退回官渡,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在兩軍相峙時,袁紹的謀士審配提醒袁紹要重視烏巢屯糧之所,袁紹也聽了,派五名大將率二萬士兵把守烏巢。可主將淳于瓊生性好酒,終日與諸將飲酒為樂。後許攸投奔曹操獻上了奇襲烏巢的計策。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只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遂潰。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戰”的始末。
曹操採用了正確的“圍魏救趙”的策略,避開了正面強大攻勢,卻率精兵燒掉了袁軍的屯糧之所,使敵人不戰自亂。這一戰中還看出曹操與袁紹的優劣。曹操用人不疑;袁紹該用的不用,不該用的瞎用。曹操賞罰分明,袁紹政令不一。有此原因,曹操的圍魏救趙的計策方得以施行。這也成就了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官渡之戰,這也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仲達緩戰破遼東】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與蜀漢政權的祁山之爭剛剛偃旗息鼓,魏明帝曹睿對司馬懿等文臣武加官晉爵之時,卻傳來了公孫淵謀反的軍情。遼東太守公孫淵稱雄一方,自立為燕王,改年號為紹漢,聯絡東吳,侵擾草魏北方。邊官報知魏主曹睿,曹睿決計派司馬懿率軍4萬前去平定遼東。司馬懿根據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