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客觀來說,新聞媒體和藝人之間是很難徹徹底底鬧翻的,這一點與藝人、電影公司之間的關係是同一個道理,因為好萊塢說到底還是一場生意,只有絕對的利益,沒有絕對的敵人。媒體和藝人之間更是如此,即使藝人痛恨媒體入骨,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媒體也不會放棄任何一次新聞爆點的機會。
但是“紐約郵報”和雨果之間的關係卻十分特殊,本來二者之間是沒有任何仇恨也沒有任何瓜葛的,老實說,“紐約郵報”甚至沒有真正專訪過雨果。可事情就是如此微妙。
在邁克爾…傑克遜事件之中,“紐約郵報”意外站錯隊——或者說不是一個意外,只是剛好成為了雨果所製造的女巫審判漩渦之中的典型加害者,而前後幾次在與雨果相關的新聞事件之中,“紐約郵報”都沒有能夠選對立場——或者說沒有能夠佔據上風更為準確。於是,這就導致了那一場開始沸沸揚揚、經過紅紅火火、收尾卻無人問津的“票房賭局”,著實是一次奇恥大辱。
“紐約郵報”前前後後經受了幾次打擊之後,現在銷量比科林…邁勒上任之前居然還下滑了一些,在全美銷量前十的報刊排名之中,曾經一度攀升到了第六位,現在直接下滑到了第九名,僅僅暫時領先“休斯頓紀事報”。
這對於科林來說是一個侮辱:“休斯頓紀事報”,那完完全全就是一份鄉村報紙!而“紐約郵報”是駐紮在大紐約的歷史悠久報紙,絕對不能夠相提並論的!
原本“紐約郵報”的總公司新聞集團還想要讓科林升職,但現在不僅沒有了升職,而且現有職位也要不保了。在1994年上半年總結會議上,魯珀特…默多克點名批評了科林,這對於科林來說是職業生涯最大的汙點。魯珀特也不客氣地表示:如果科林不想要負責“紐約郵報”,有許多人對這個職位都有興趣。
科林當然知道這一點。
這使得科林和雨果之間就有了無法化解的仇恨,這是本質利益的衝突。科林花費了如此多精力才爬到了今天的位置,他自然不會束手就擒,更不會放任自己的心血毀於一旦。
不過科林得到了教訓,他知道特蕾西…雅各布斯的下場,他也瞭解安東尼…邦德…斯圖爾特的窘境,更重要的是,他親身經歷了數次慘痛的失利。所以,科林有豐富的經驗。
科林知道,他們的失敗不是雨果太過強勢,而是他們太過急迫太過激進,比如說“票房賭局”,其實如果科林不要直接正面挑釁雨果,只是透過報紙暗示,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他既可以挑釁雨果、激怒雨果,但同時又不會引火燒身。即使賭局失利,他也可以繼續炒作成為新一輪話題——雖然會有些丟面子,但媒體的臉面在實打實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因為對於媒體來說,其實媒體指責藝人、偷拍藝人、抹黑藝人,這幾乎就是常態;同時,媒體刻意激怒藝人從而製造新聞,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只要掌握好尺度,得益於法律對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保護,媒體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這不是計謀,而是好萊塢經過多年發展之後形成的一個迴圈,這也是藝人在與媒體的交鋒之中總是處於劣勢的原因。以馬龍…白蘭度和羅恩…克拉拉為例,馬龍都已經把羅恩打得住院了,但羅恩帶著橄欖球頭盔再次貼身跟蹤馬龍,愣是讓脾氣暴躁的馬龍束手無策。
所以,安東尼…邦德…斯圖爾特成長了,他正在尋找刺探雨果的正確方法,收穫到了一些新聞,但可惜的是他內心陰影實在太大,還是需要一段時間;同時,科林自己也在尋找對付雨果的有效方法,他可不會舉手投降,相反,他要利用雨果讓“紐約郵報”更上一層樓,這一次,他不想要升職,他想要的是讓“紐約郵報”透過雨果掙到數不勝數的利益,偏偏雨果又沒有辦法阻止,這才是最痛快的報復。
科林一直以來都在潛伏、在尋找機會,“生死時速”之後,其實機會並不多,“低俗小說”在上映之前,就夾帶著戛納金棕櫚的聲勢,他著實沒有必要摻合到裡面去,所以“低俗小說”上映期間“紐約郵報”銷聲匿跡了一會。結果也證明了科林的正確判斷,“低俗小說”的票房完成了逆天壯舉,一個不小心就會讓“紐約郵報”進一步滑落深淵的壯舉。
可是現在的“日出之前”卻不同,這部作品簡直就是為科林量身打造的“翻身之作”。從題材到內容,從卡司到製作,幾乎是一個渾身都是漏洞的作品。
不過,這一次科林不會太過激進,他清楚地知道,現在雨果已經是頂級巨星了,就算“日出之前”真正失敗了,也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