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和聲望累積到一定高度之後,要完成打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為聚集在名譽和聲望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人脈網路——也是利益網路,整個利益聯盟會為了維護彼此的共同利益,而竭盡全力去保護這一座“沙子城堡”。
安東尼…邦德…斯圖爾特謀劃的這一次衝擊,不僅僅是想要輝煌雨果的沙子城堡,更是想要一舉傾覆這座沙子城堡,所謂的阿道夫…希特勒言論其實就是想要切斷雨果和猶太團體之間的聯絡,讓他們的利益發生本質衝突,從而引發連鎖效應。
但安東尼卻忽略了一點:他的推測他的報道他的輿論都只是空中樓閣而已,沒有真正的證據;可雨果與猶太人之間維繫的紐帶卻不僅僅是友情、人情,更是雨果身上名譽、聲望背後所代表的龐大利益。沒有人會忘記,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商人。
所以,安東尼的計謀不僅沒有導致雨果和猶太團體的內部分裂,反而激發起了猶太人的憤怒,因為在他們看來,安東尼這就是在切斷他們的財路,更是在侮辱他們的智商和人格:類似的把戲之前特蕾西…雅各布斯已經玩過一次了。
於是,這就引爆了猶太團體的猛烈反擊。“紐約時報”的上綱上線只是第一步,不久之後,“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就展開了強有力的回擊,另外NBC電視臺和福克斯電視臺也開始集中報道這件事,他們的報道核心就是:當記者舉著“言論自由”的大旗,卻淪為了謀求私利的工具,這不僅僅是記者墮落的表現,更是整個新聞產業崩潰的開端。
顯然,這些媒體根本沒有任何爭論,就將“國家詢問報”、“紐約郵報”所發起的攻擊認定為子虛烏有,就連雨果面對記者時的強烈反抗都被認定是正當防衛的表現。然後他們就越過了這一步,直指事件要害,讓人們的焦點在第一時間就被潛移默化地轉移了。
輿論,就是這樣利用的。從某種角度來說,芸芸大眾就是被媒體、被輿論擺佈的一個受眾團體,特別是在網路尚未發展起來的九十年代初,更是如此,因為大眾的訊息來源就是無冕之王們,也只有他們。
不過“紐約郵報”和“國家詢問報”為首的團體肯定不會善罷甘休,這是他們苦心經營的局面,同時也是過去一年時間裡雨果最為狼狽的時刻,整個輿論風暴幾乎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兩分天下,即使競爭對手無比強勢,特別是在猶太團體的支援下,後勁十足,但他們也絕對不會輕易放棄。
因為他們都清楚地知道,如果在這時候放棄,也許他們要面對的就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絕對劣勢了。這是一場此消彼長的沒有退路的戰爭。
支援雨果、反對雨果,讚揚雨果、批判雨果,澄清雨果、抹黑雨果……一時間訊息滿天飛,你方唱罷我登場,特別是“紐約郵報”為首的團體把握住了雨果面對記者們赤果果的誠實話語不放,居然也營造出了強大的聲勢,認為雨果目中無人、脾氣暴躁,在短時間之內沒有任何疲態。
就在這樣僵持的情況之下,“美國週刊”閃亮登場。
眾所周知,“美國週刊”是一家綜合性雜誌,而且是以娛樂八卦為主,他們所佔據的市場算不上最大,前有“娛樂週刊”後有“名利場”,特別是由於定位的錯雜,使得他們競爭力始終缺乏致命一擊,只能是落得不上不下的一個局面。
在這種輿論風暴之中,“美國週刊”只能算是一箇中等勢力,發揮的作用甚至不必上“國家詢問報”這樣的超市小報,所以他們也一直都沒有任何聲響,以至於讓許多人都忽略了這本雜誌——這可是雨果後援團裡最堅實的支持者,甚至超過了“洛杉磯時報”的忠誠,以至於被人們調侃為這就是雨果的狗腿。
這一次,“美國週刊”以六萬美元的高價收購了一系列照片,同時還撰寫了一篇文章,剎那之間就改變了這一次輿論風暴的發展態勢。
一位名叫道斯…卡特的記者向“美國週刊”兜售了這組照片,一張是安東尼滿臉猙獰指著亞當怒罵的照片,但亞當卻是一臉隱忍地站在臺階上;一張則是安東尼跌倒在地上,亞當距離安東尼至少有五步距離,沒有任何接觸;一張是亞當把獵槍對準天空開槍,安東尼依舊躺在地上;一張是安東尼屁股粘著塵土和道路中央一灘水漬的對比照片。
這組照片一共四張,再搭配道斯第一人稱的解讀,完整地還原了當天的情況,同時也將事情的起源完完整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道斯解釋了當天他抵達現場之後看到的一切,他誠實地表示他不知道之前安東尼和亞當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他卻清楚地看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