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苛,要改,讓造反軍派人過來詳談。
這一招又讓所有人都看呆了。
這三個要求中,第一個也就罷了,第二個可是廢黜太子啊,關係國之正統啊,第三個也是大事,若是造反都無罪,那不是人人都敢去造反了麼?
第204章 易儲
招降會談的地方就定在京城外郊,宋知夏牢牢的把守住京城的關口,不出京城的地界。
之所以守在京城,宋知夏是有兩項考慮,一是為了避免孤軍深入,陷入多支造反軍的圍攻中,後路退絕,二是為了安定京城的人心,宋知夏和京營主力都是鎮定人心的重要砝碼,兩者都離開了,京城人心難免會有所浮動,之前是為了平亂,宋知夏帶兵離開無人可以反對,但現在是招降談判,京中眾人又希望宋知夏就帶著兵駐紮在京郊,不要離開了。
宋知夏傳信天下,讓各處造反軍派人入京當面談判。
各處的造反軍收到令信後,心神雖有浮動,但也顧慮重重,生怕宋知夏施展的是引蛇出洞、請君入甕之計。
商議了許久,造反軍之間也互通了幾番訊息,最終十幾路造反軍們聯合了起來,集結共進,一同前往京城。
十幾路造反軍原本是分散在明國各處的,要前往京城談判,近的不說,遠的造反軍就要途經數個州府,那些遠的造反軍都已經做好了作戰準備,準備遭遇多場與地方大族的部曲軍隊的攻防戰,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些造反軍就這麼暢行於道路之上,竟無一支部曲軍隊前來襲擾。
信報傳來,宋知夏神情平淡,沒有一絲波瀾,但是宋力剛和宋勇毅卻分外的憤怒,心中滿是被背叛的怒火。
一向最喜歡煽風點火無是生非攻訐異己黨爭不斷的朝臣們,這一次卻集體閉上眼關上嘴,好似看不到造反軍暢行道路的事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那些放任造反軍行走的地方大族,正是他們的家族啊,他們如何會去指責他們的家族不忠心呢?
所以乾脆閉上眼,裝作不知道吧。
宋力剛和宋勇毅在憤怒之餘,對這些裝聾作啞的文臣集團和地方大族也失望了。
倒是夏朝的帝師又跳了出來,又寫了一封公開信,把那些裝聾作啞的文臣和大族都給狠狠罵了一通,他倒不是為明朝鳴不平,而是在為夏朝叫屈,當年若不是那些見風就倒、毫無忠義廉恥之心的文臣和大族拋棄了夏朝,轉投了明朝,夏朝何至於一夕覆滅?
在帝師看來,這些文臣,這些大族,全都是狼心狗肺忘恩負義的禽獸。
在公開信的信尾,帝師還順便把宋力剛也一塊給罵了,指明宋力剛也是個忘恩負義之徒,還說如今的天下大亂正是對宋力剛謀朝篡位的報應,還詛咒明朝傳不到二世,一世便能亡了。
宋力剛忍了,沒有把夏朝帝師如何,甚至他的內心還隱隱覺得帝師罵的對,他的確辜負了夏帝的恩德,還謀朝篡位了,如今這副天下亂象正是上天對他的懲罰。
不管宋力剛、夏朝帝師、文臣集團和地方大族是如何想的,宋知夏一點兒也不去管,也不在意,她只安心等待著會談日期的來臨,等待著十幾路造反軍的到來。
會談日期臨近,京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造反軍,離京城近的大族、富戶都往京城裡跑,生怕動起刀槍來,害了自家的性命,一時間,京城熱鬧了許多,各家府邸都住進了許多親友故舊。
到了會談的日期,宋知夏與各支造反軍的代表共聚於臨時搭建起來的議事廳,商談起招降的條件了。
宋知夏沒有浪費時間用來客套寒喧,拉攏人情關係,而是直接開談招降條件:“諸位,你們所要求的三個條件,只有第一個,撤銷裁減軍備,本將可以替皇上答應你們。”宋知夏既然在外領軍,自然稱呼要改為本將,而不是自稱本宮。
“至於後面兩個條件,”宋知夏面無表情的看著各方代表,“皇上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各支造反軍的代表都沉默不語,裁減軍備其實不是他們造反的首要原因,他們造反的最主要原因,其實是害怕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結局。
三個條件中,最重要的條件,其實就是第二條,廢太子。
因為害怕被屠戮的結局,所以武將們才會造反,所以他們才會要求廢太子,因為太子在他們眼中就是執刀人,太子不廢,他們心中不安,總害怕太子登極之後,會再次向他們揮下大刀。
見代表們都沉默不語,宋知夏又主動挑開了凝滯的氣氛,她放軟了一點語氣:“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嗎?如今是在談判,你們不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