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是無害的,只是為了推銷運動鞋和運動服,那倒還好;如果對某些人來說,它能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能成為奮發向上的動力,那倒也值得肯定。然而可悲的是,對另一些人而言,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樹立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理想,或者更糟的是,使一些年輕人從自我存在的中心漂移到自我存在的邊界,而當他們發現一雙新運動鞋產生的魔力,和手術刀造出的新鼻子產生的影響差不多時,就只能以失望而告終。
如果以更成熟、更睿智的眼光看待邁克爾本人和這一廣告計劃,我們就不會受到它的“反向催眠”,而是將其轉化為動力,看成是過眼煙雲,而是更加深入地分析那些造就喬丹成功最大原因的特質和行為,不是沉迷於追求天生而非凡的身體天賦。這種特質和行為可以存於一個人內心,你可以強化它,甚至模仿它。我們甚至可以說,一個生來身體條件就不如喬丹的籃球運動員,如果以喬丹為榜樣,也可能在籃壇比肩喬丹甚至超越他的成就。
具有自卑情緒的人總是透過追求卓越而錯上加錯。她的感受產生於“我不如別人”這一錯誤前提。從這個錯誤前提出發,一個完整的“邏輯思維”和合理感受便得以建立。如果她由於自認為低人一等而感覺不佳,那麼救治的良方就是使自己變得和所有人一樣好,而真正感覺良好的唯一途徑就是使自己高人一等。這種追求卓越的心理會給她帶來更多苦惱,導致她更加灰心,有時候甚至會造成以前從未有過的神經衰弱。她變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痛苦,而“越是努力地嘗試”,痛苦就越深。
自卑和優越是同一枚硬幣的兩個對立面,治癒自卑感的途徑在於認識到硬幣本身就是人造出來的。
只有這幾句話才是你的真理:
你並不低人一等;
你也不高人一等;
你不過就是“你”。
“你”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不應與任何其他人形成競爭,因為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任何人和你一樣、和你處在完全相同的水平線。你是一個個體,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像”任何其他人,也永遠不會“像”任何其他人。你不應該去和任何其他人相像,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像你。
上帝並沒有創造一個“標準”人,並透過某種方面給此人打上一個寫有“這個人”的標籤。他把每個人都創造成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把每一片雪花都創造成獨一無二的個體一樣。
上帝造出矮個和高個,魁梧的人和小巧的人,瘦人和胖人,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棕種人。他從來沒有對某種尺寸、體形或膚色表現出偏愛。亞伯拉罕·林肯曾經說過:“上帝必定喜愛普通人,因為他創造了那麼多普通人”。他說得不對。世上沒有“普通人”——不存在標準化的普通模式。他應該說:“上帝必定喜愛不普通的人,因為他創造了那麼多”。這樣也許更接近事實。
自卑情緒和與其相伴的每況愈下的表現,在心理學實驗室是可以相互轉變的。你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設立一個“標準”或“平均值”,然後讓你的實驗物件相信他達不到這個標準或平均值。我在本書首版中介紹了一位心理學家,此人希望搞清自卑感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哪些影響。他讓學生們參加一整套例行測試。“但是隨後他鄭重宣佈,那些‘普通人’只花了測試所要求時間的1/5就完成了任務。測試進行中,鈴聲響了,這表示‘普通人’所要求的時間已經到點。事實上,這時候一些最聰明的測試物件反而變得戰戰兢兢、不知所措,認為自己才是笨蛋。”(《你的頭腦裡有什麼?》,《科學文摘》,1952年2月)
試假設一下。如果你對高爾夫無甚瞭解,第一次被人帶到高爾夫球場,別人向你演示這項運動的基本技巧,並告訴你新選手的平均成績是80杆。如果你相信這句話的正確性,那麼在你打完第一輪高爾夫時,對其結果有什麼感覺?
或者再假設,如果你對保險業知之甚少,但打算進軍保險業,並且相信新加盟的保險代理人一開始每月酬金是2萬美元。第一個月下來,你對收入的結果有何感受?第二個月呢?
還可以想想把自己和某種非常不公平的“田忌賽馬”式標準對照,會帶來什麼危險。比如說,如果我拿自己圖書作品的銷售量與小說家湯姆·克蘭西或斯蒂芬·金的相比,以此來衡量我作為一名作家的價值,那真是和龍王比寶了。
不要拿自己去與“他們的”標準比。你不是“他們”,所以永遠趕不上他們的標準。同樣,“他們”也不會拿你的標準去追求——他們也不該那樣。
如果用心理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