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角度講,無論你得出什麼結論,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事實證明,心理控制術所作的基本承諾,無疑是完全正確的,這個承諾即“化難為易”。無論現在對你來說難以完成的事是什麼,無論促使你讀完本書的原因是什麼,你都可以透過運用某些合理的心理學概念、通俗易懂而且易於掌握的心理訓練技巧,以及幾個實用的行動措施,將其化難為易。
你不為人知的宏偉藍圖
我極力認為,現時代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是對自我意象的揭示。透過認識自我意象、學會糾正自我意象並控制它為你所用,你就能獲得難以置信的信心和力量。
無論你是否認識到,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幅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叫“心像”。對我們的意識來說,這幅圖可能模糊不清、朦朦朧朧、不甚分明。其實,人的意識甚至根本無法辨認出它。但它的確就在那裡,完完全全,纖毫畢現。這個自我意象就是我們自己對“我是什麼樣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們的自我看法為基礎形成的。這些關於自己的看法,大多數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歷、我們的成與敗、我們的榮與辱以及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尤其是童年時代的早期經歷)而無意識地形成的。根據這些看法,我們便從心理層面上構建了一個“自我”(或一幅關於“自我”的影象)。就個人來講,一旦某種針對自己的想法或信念進入這幅影象,它就會變成“事實”。我們並不質疑它的正確性,而是頭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動,就像它的確是真的一樣。
因此,自我意象會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對你來說很難、哪些很容易,甚至會決定別人對你有何反應,其確定性和科學性,就像一根溫度計控制你家中的室內溫度那樣無可辯駁。
具體來說,你的一切行動、感受、舉止甚至才能,都始終與這一自我意象相符。請注意“始終”這個詞。簡言之,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按照這一類人的特點去行動”。更重要的是,你根本無法背其道而行之,哪怕有意識地努力或堅忍不拔也無濟於事(這也是有些人咬緊牙關努力想做成某件難以做到的事卻必敗無疑的原因。其根源不在於意志不堅定,而在於對自我意象的管理)。
“反彈”效應
自我意象中認為自己“胖”的人(即此人的自我意象說“我喜歡吃甜食”,說她擋不住“垃圾食品”的誘惑,而且找不出鍛鍊的時間)總是無法減肥並保持體型,無論她怎樣有意識地想方設法與這種自我意象對抗也是徒勞。你無法做到長時間超越或逃避自我意象。就算你真能做到短暫地逃避,也會立即產生“反彈”效應,就像一個橡皮圈,在兩個手指之間伸長,但稍一鬆懈就會恢復原狀。
如果某人認為自己是“失敗型的人”,那麼無論動機多好,無論意志力多麼堅強,他總能找到失敗的方式,哪怕機遇真真切切來到眼前,也會與他失之交臂。如果某人認為自己是不公正社會的犧牲品,認為自己“註定要受苦受難”,那麼他發現周圍的環境總是證明他的看法沒有錯。
你還可以使這種觀點進一步具體化。比如,你參加的高爾夫球賽,你的推銷生涯、公眾演講、減肥、人際關係等等。對自我意象的支配是無條件的、帶普遍性的。“反彈”效應無處不在。
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基石或基礎,你的全部性格特徵、行為舉止,甚至所處的環境,都以它為基礎建立。結果呢,我們的經歷似乎總是證明並加深我們的自我意象,從而形成一個迴圈。至於這個迴圈是惡性的還是良性的,那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比如說,一個自視為“F”型學生的孩子,或者認為自己“對數學一竅不通”的學生,總是發現成績單上真的每次都是“F”。於是他便有了“證據”。同樣,專業銷售人士或企業家也會發現自己的親身經歷總是“證明”自身的自我意象是正確的。無論什麼事讓你覺得困難,無論你在生活中遇到什麼挫折,這些困難和挫折似乎都在“證明”並強化某種像唱片上的凹槽一樣深植於你自我意象中的東西。
由於這種客觀“證據”的存在,我們很少想起自己的癥結在於自我意象或者我們的自我評價。如果告訴某個數學不好的學生,說“根本學不好代數”這句話不過是他的“想象”而已,那他可能會懷疑你是否神志清醒。他努力地學啊學,但成績仍然不盡如人意。如果告訴某個銷售代理商,說“掙錢無法超過某一金額”不過是她的一個想法,那麼,她會拿出她的訂貨簿來證明你的說法不對。只有她最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又經歷了多少次失敗。然而,正如我們將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