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悍第一次聽到“東盟”這兩個字時,眼睛都睜大一圈——這高句麗,還真是……挺超時代啊!嗯,這是個好傳統。遼寧郡將接過這杆大旗,將東盟繼續發揚下去。
眼下大東北還是無主之地,圈地並不困難,難的是拿下土地之後。該怎麼種?遷徙漢民,分發土地,賒以谷種。租以農具……不是不可以,但這裡不是江淮,而是地廣人稀的大荒原,這樣的種植方式見效慢、可操作性低。而且東北蒼莽而原始,猛獸出沒,土著部落雜處其間。莫說一家一戶,就算是一個村莊,安全都難有保障。
很自然的,一個與東北緊密相聯的字眼跳入馬悍的腦海:大農莊。
在後世,東北農墾,學的就是大江對面的老大哥的集體農莊。在黑龍江這片沃野千里的膏腴之地,沒有比這種模式更合適的了。
有了合適的土地,合適的制度,更要有合適的人,於是馬悍想到了國淵。不得不說,馬悍還真是找對人了。
國淵,在歷史上就是曹魏的屯田校尉。當初曹操採納棗祗之策,實行屯田制,讓國淵主持這項事務。國淵屢次陳述應當增減的專案,考察土地,安置民眾,計算百姓數量,設定官吏,明確考核的辦法。僅用了五年的時間裡,就使糧倉豐實,為曹操在與呂布角逐中最終勝出奠定堅實的後勤基礎。
也正因有了充足的糧食,曹操才敢接下獻帝朝廷這個爛攤子,最終得以挾天子以令不臣。若是早兩年,曹軍自個還要往糧食裡摻人肉充飢那會,就算獻帝真的是塊香餑餑,那也燙得曹操也不敢接啊!
可以說,曹操的屯田之功,源於棗祗,成於國淵。
馬悍並不知道國淵的光輝歷史,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接觸,他基本瞭解國淵出身寒門,家有薄田,世代務農,其人清白,個性剛直。用此人做屯田校尉,全面負責農墾計劃,最合適不過。
馬悍計劃將遼寧郡及遼北大片土地劃分為軍功賞田與集體農莊兩個部分。先說軍功賜田,這一直是大漢,也是白狼軍軍功制度的重要內容。
這時代的軍功賞賜,有賞宅第、賞奴婢、賞金帛肉食、晉爵升職,還有就是賞田了。馬悍初臨三國時,就曾因無意中擊殺了袁軍大將麴義,而得到公孫瓚賞賜的上田五十畝。而在他所得的那一堆賞賜裡,據說最有價值的就是這個。
馬悍掌管遼西時,別看遼西荒蕪,牧馬的比耕地的多,但每一塊田地,都是有主的——好歹大漢朝也經營遼西郡數百年了,甭管好田賴地,全都瓜分完了,所以馬悍手裡其實沒有多少田地能用於軍功賞賜。好在前兩年也沒打什麼大仗,而他在錢糧這方面也很充足,些許功勞,以錢物賞賜足矣。
待馬悍主政遼東之後,無論是白狼營之戰,還是逆取遼東,都湧現了大量有功人員,這時不賞賜田地說不過去了。幸好這當兒又有公孫度遺留大筆田產,夠馬悍應付這一波軍功潮。可是往後怎麼辦?他手裡的千傾良田又能賞賜幾次?馬悍迫切需要新的土地來源,而這也是他攻伐高句麗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好了,高句麗方圓二千里山川,沃沮千里沃野,肅慎無邊黑土,這些都是他的,沒人能與他爭。
馬悍的計劃是拿出一半土地做為軍功賞田,另一半。則做為集體農莊,即屯墾,他向邴、國二人出示了一份初步方案。
組織大量流民、夫餘、邑婁、肅慎土民,以及高句麗奴隸,築屯建莊;各屯所有生產資料如大型農具、役畜、畜群、經營用建築物等等由郡府提供;屯丁進行集體勞動,屯莊的收入在扣除補償各項消耗、提取公有支出以後,按屯丁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給個人消費。產出糧食,郡府統一收購;並固定收購任務;對於超計劃交售給予五成的加價獎勵;同時,各屯聯甲互保、組成護屯武裝,郡府發給武器及組織訓練等等。
馬悍對後世的農墾也不太熟。只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東西雜七雜八拼湊起來,邊試行邊改進吧,相信以三國謀士們的智慧,會比自己做得更好。
有百萬良田,有屯田好手,有發明新農具的能工巧匠,有新穎高效的良好機制,如此種種,效果疊加。想不豐收都難吧。
當然,馬悍也知道,那片黑土地基本上還是沒耕種過的生田,暫時還談不上什麼收穫。只有在連續耕種一兩年,變成熟田之後,產量才會提上去。正好在兩三年內,遼東的糧食儲備基本沒有問題。在這之後,只要計劃順利,正好可以無縫對接……馬悍彷彿已經看到金燦燦的糧食滿倉的盛況。
這種新穎的耕作制度立即引起邴原與國淵的極大興趣。經過再三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