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
在導彈出現之前,對付這種刺蝟陣,最好的手段就是出動高防護、高火力的重型截擊機,組成同樣的隊形和和其迎頭對沖。
針對瓦胡島上眾多的B17轟炸機,珍珠港守軍最有可能得到的外援飛機就是B17的因素,所以此次夏威夷攻略作戰,日本聯合艦隊也強行將屠龍戰鬥機上艦。
第391章橋頭堡
歷史上二戰時,日本由於海陸矛盾,雙方武器裝備不通用不配套的情況嚴重到了極點,甚至到了存心反著來對著幹的地步。
比如:海軍搞了海軍陸戰隊,陸軍搞了陸軍海戰隊,海軍和陸軍的飛機,甚至連螺栓都有意地反著來。
日本本來國力就遠弱於美國,卻因為意氣之爭,在這些地方胡來,海軍用的陸軍堅決不用,陸軍用的海軍也不用。至於後來出現的海軍造坦克陸軍造戰艦的情況,就更不用多說了。
除此之外,因為海陸矛盾,奇葩事情還非常地多。戰時情報海陸不共享——日俄戰爭就如此,二戰更如此,瓜島戰役時,之所以選中山本五十六總負責,就是希望能借助他的高威望來使雙方都信服,但是實際的效果還是各行其是,連海軍在島上修機場都沒告訴陸軍,開打後基本各忙各的,相反美軍在戰前就把問題都協調的差不多了。
而在航運上,陸軍的船被美國潛艇擊沉了,陸軍方面的態度是沉了就沉了,只告訴屬於自己這一系的船,卻不通知海軍。結果下一批海軍過來的船,在同一個地點再被同一條美國潛艇擊沉。海陸間的矛盾大到這種奇葩的地步,在世界各國的海軍陸軍中間,也是絕無僅有的存在。
李華梅臥底日本的這幾年裡,她也是努力地消除海陸間的矛盾——出發點不是為了日本好,而是為了讓貧弱的日本能夠給美國放更多的血。
將陸軍用的屠龍截擊機強行上艦,就是其中之一。也只有她,仗著“神明”這個超然的身份,方能做到這一點。不過由於日本海陸兩軍的矛盾實在太深,即使是她,也只能消彌部分的矛盾。
攻擊夏威夷島的聯合艦隊的主力戰鬥機,只有一半是海軍型的零式II型,另一半卻是陸軍用的飛燕戰鬥機的海軍型。主要原因一是新式的飛燕確實效能要好於舊式的零式II,另一個原因則是為替代零式II型而準備的下一代戰鬥機,因為發動機難產的問題,遲遲無法量產,也是不得已之下的替代品。
不過海軍方面雖然因為李華梅的原因,不甘不願地接收了飛燕後,為了顯示與陸軍的不同,他們把上艦的飛燕戰鬥機命名為“雨燕”。
由於屠龍戰鬥機機體型較大,只有噸位最大的武藏號航母的機庫可以容納,在艦內機裡裝了八架屠龍。餘下的屠龍戰鬥機都是以甲板繫留的方式安置在航母艦身上。也是太平洋的海況相對平靜,若是在大西洋上,使用甲板繫留法很容易造成戰機的損壞。
出現在的B17編隊面前的十二架屠龍戰鬥機,機翼左右兩方各掛著一個八聯八十毫米口徑蜂巢火箭發射筒。以野豬戰術迎頭對沖的過程中,先是安裝在機頭的四十毫米大口徑航炮八百米外持續不斷地開火,打到兩百米距離的時候,兩翼的蜂巢火箭彈開始發音,一百多發火箭彈帶著刺耳的尖嘯從翼根的“蜂巢”裡尖嘯而出。這些蜂巢火箭彈內部裝有無線電近炸引信,可以說是第一代的防空火箭彈。以日本的軍工科技實力,他們無法自產VT無線電近炸引信,這些火箭彈其實全是從德國進口的德國貨。
以“野豬戰術”進行機群對沖,雙方交火交匯的時間,總共不足十秒。一個照面的對沖過後,二十架B17中,足有七架或機翼折斷,或機頭炸開,直接打著擺子墜向大海。而殘餘的B17戰機,在先前火箭彈風暴中,也多有不同輕重的傷勢。而對沖的屠龍中,僅有兩架一側的發動機冒出黑煙,但還能堅持飛行返回母艦。
“那場景,就象火龍在噴火一般。”
此役,有幸生還的B17上的某位飛行員如是評價屠龍戰鬥機上火箭彈發射的場面。
對沖之後,原本完整的B17轟炸機編隊已不成陣形,早就埋伏在附近十餘架雨燕趁機逼近。瞅住那些受傷落單的B17轟炸機一陣猛打。雖然B17皮粗肉糙,難啃無比。但是兩到三架戰鬥機圍攻一架B17,螞蟻啃大象總能將其咬碎。
最終只有十一架B17成功突破日機的攔截,飛臨考愛島上空,胡亂地投下航彈後返回。由於沿途不斷地遭遇日機的攔截,轟炸時他們不敢降低高度,只是胡亂地在高空投下航彈,結果只有少量航彈落到考愛島上,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