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才懶洋洋地向上級報告,而他的上級在接到電報後,想到艦長現在還在睡覺,又看看時間快天亮了,也就隨手將這一情報扣下,聲稱等天亮後再報告。
寶貴的十分鐘預警時間就這麼浪費掉了。
三點二十五分,太平洋艦隊中的雷達兵,突然發現螢幕上被一片密密麻麻的雪花所掩蓋,艦隊中所有艦隻的雷達全部遭受了強力的外部干擾。
1940年歐戰結束後,英美海軍事後反思英國海軍慘敗的原因,皆認定是德國海軍在雷達技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那之後,英美兩國都空前地重視雷達技術,雙方進行技術交換後,更在這方面進行了大力氣的投入。而原本並不太重視雷達的日本海軍,受李華梅影響,即使有艦靈開掛,同樣也開始重視雷達的作用。
只是,歷史上和雷達變頻技術有關的開發者,不是被德國控制,就是過去幾年裡被林漢和漢娜暗殺。雖然戰爭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但先前林漢和漢娜到處暗殺和投毒,由此造成的阻礙效果,卻在這關鍵的時間點顯露出來。到1942年六月時,美國人吸取了歐洲戰爭時,英法雷達受到鋁箔干擾帶干擾效果全失的教訓,開始意識到有必要開發變頻雷達,卻因為這方面的關鍵人材的缺失,捅破“窗戶紙”的那臨門一腳,至今都沒有踢出——因為和開發變頻雷達有關海蒂·拉瑪,現在不但是林漢和漢娜的“寵物”,也正為德國服務,至於其他幾位關鍵性的科學家,早就屍骨已寒。
所以美國艦隊雖然裝備了大量的警戒雷達,卻全是固頻雷達,極易被幹擾。美國艦隊中的雷達兵發現雷達被幹擾後,報之上級,上級又向值班的副艦長請示,副艦長叫醒艦長再請示,這又浪費了寶貴的兩分鐘時間。
而在這兩分鐘的報告再報告的時間裡,美國艦隊中的無線電監聽室,監聽到了更多的無線電指令,雖然對方使用的是簡短的暗語,但老練的無線電監聽員,卻已聽出了不對勁的地方。
但是官僚主義和繁瑣的一級接一級上報程式,阻礙了艦隊作出及時的反應。
沒等他們的上級透過無線電呼叫旗艦,喚醒在正在熟睡中的艦隊司令金梅利上將,位於艦隊右翼前方的塔斯卡盧薩號巡洋艦,就在間隙不到三十秒內,連續響起猛烈的爆炸聲。
根據美國海軍的作戰條例,夜間行駛時,為防敵方發動夜間雷擊,會在主力艦隊外三十到五十海里之間,佈設大量的巡邏警戒艦。執行這些警戒任務的,都是以巡洋艦為首,驅逐艦輔助的警戒艦隊。
仗著艦靈對戰場敵艦分佈狀況的“制情報權”,日本海軍的雷擊艦隊選擇美艦西北方警戒艦隊最薄弱處為突破口。
先前美國監聽人員聽到的短暫的無線電報,正是“出雲”號巡洋艦上的無線臺電報員發出的電報,指引跟隨在身後的五十條魚雷艇行動方向的指令。
和體型較大,雷達反射訊號強烈的大和號不同,相對“矮小”的出雲號可以逼近到距美艦約三十公里處不被雷達發現,出雲號就是在這個距離發出的無線電指示。
而在二十六分時,監聽人員聽到的密集的暗語指令,則是出雲號在這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指引突擊的魚雷艇作最後的航向修正。
而對體型更加“矮小”的日式魚雷艇,美艦的雷達甚至要等到其逼近至一萬米以內,才有可能發現對手。
至於從德國進口的S3魚雷艇,由於其體型更加矮小,反射訊號更弱,雷達的發現距離就更近了,理論上說,其甚至要逼近到七千米處才有可能被雷達發現。
關於美式雷達的探測能力,則是來自英國人戰前提供的情報。英美在徹底鬧翻之前,兩國間對雷達技術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英國人的雷達技術本就高於美國,英美徹底翻臉才剛剛不久,目前美國海軍所用的雷達大部分都是使用了英國的技術(舊式的用自己技術的則效能不足)。
戰前,英國人應日本人的要求,“熱心”地提供了一套效能和現役美國海軍雷達效能相同的“樣品”,正是透過這套樣品的反覆測試,開戰前日本海軍對美國海軍雷達的效能瞭如指掌。
三點二十五分時,美艦雷達受到鋁箔干擾帶強烈干擾時,偷襲的魚雷艇中,日式魚雷艇已衝至約一萬米處,但突前的三艘S3德式魚雷艇,已逼近到最外圍的一艘奧爾良級巡洋艦塔斯卡盧薩號約八千米處。
此時日艦在這時才釋放鋁箔干擾帶,正是為了掩蓋魚雷艇的蹤跡。
塔斯卡盧薩號巡洋艦所在位置,是這支太平洋艦隊右翼警戒群相對最薄弱處之一,包括他在內,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