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部分(2 / 4)

小說:幻之盛唐 作者:團團

重要地中轉站,自然形成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

拜占庭、阿拉伯和猶太商人們成群結隊地到伊提爾和沙克爾,交易東西方的物產。王族定居的都埃地勒,被稱為裡海邊上的明珠,因此這也是一個半遊牧半商業化的國家。

由於可薩人和大食人一南一北,都在中亞的大陸黃金公路附近,可以說既有天然的商業競爭,也有殘酷勢力鬥爭。可謂世仇加競爭對手,

他們的第一座位於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蘇拉克河河源處地都巴倫加爾,就是被阿拉伯人所摧毀。

第二座都遷到馬哈奇卡拉附近的薩曼達爾,也被阿拉伯人所摧毀。連國王都被迫城下盟,宣佈該信伊斯蘭教,直到十多年前的阿巴斯人的改朝換代,他們才乘機擺脫了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斯特拉罕以北重新建立第三座都埃地勒(伊迪爾)。

關於這個國家的民情鳳舞的描述中,更讓我驚訝地是,因為地理的關係,可薩人也與被稱為大秦的拜占庭為的西方列國往來密切,其境內充斥著來自大秦的官吏、學,教士和商人,在大秦國最危急地時刻,還曾經多次借兵,以擊退來自波斯、大食的聯軍。

前代可汗札比爾,就曾應希拉剋略皇帝地邀請在梯弗里斯會面,借萬兵給拜占庭皇帝與波斯交戰,希拉剋略用這支援軍將薩珊波斯的亞塞拜然省夷為平地。

史上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流亡期間就曾經逃到可薩人中避難,與可汗的一位姊妹結婚,成為後來地塞俄多拉皇后,並獲得復位的助力。

現任拜占庭的皇后伊拉尼,也是前代可薩汗王的公主。因此拜占庭的太子,也被稱為可薩人的利奧。

統治國家君王,也是也以阿史那氏為姓,可汗也被稱為答剌罕,同可汗,總理政務的被稱為大伯克,同中土的宰相。

就我從約書亞等人那裡已知的,這個還是這個時代唯一一個信仰猶太教的國家。

為了抵消大秦教(基督教君士坦丁派)和艾穆哈教(伊斯蘭教)的滲透,在數十年前,可薩人的王公就開始從薩滿教皈依猶太教的卡拉巴派。後來又在猶太人血統的大將布藍倡導下,摒棄矛盾尖銳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立相對弱勢保守的猶太教為國教。但佔平民和奴隸主流的阿瓦爾、斯拉夫等民族,還是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

看到這裡,我才想起來,根據我玩中世紀全面戰爭遊戲的一點記憶。

可薩汗國在歷史上還影響不小,甚至一直延續九世紀基輔羅斯公國建立的年代,因此後世的中亞國家,多把可薩作為遊牧抄掠遊牧民族的統稱,這也是哥薩克、哈薩克等名稱的來源。

雖然損失了大部分物品和工具,作為使節的詔書和金印卻被用生命保留了下來,再加上另一位重要的合作,約書亞雖然不在,但是他事前曾經向長老會做過類似的通氣,只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已,或沒有多少人願意相信他,因此,

他們踏上回程的時候,是帶著幾十個駝馬運輸隊,隨行眾多的使節、貴族、拉比、士兵、工匠、畫師、官吏、奴隸,滿載珠寶香料書籍經典而歸。

甚至還有一個阿史那氏王族的成員,和一個叫伊沙克格里的希伯來人大長老,保護他們的還有一千名主要是由匈人與烏古斯人組成,擅長使用長矛、投槍和圓盾的騎兵隊,雖然他們已經不怎麼遊牧了。

這個結果已經遠遠超過我的預期,也可以看出可薩人有些迫切的心態。

由於地理和商業上天然淵源,可薩人對中土的關注,一直可以上溯到北朝,在開元年間也多次轉手大秦,及河中列國的使團,來貢過奇物,當時正是他們承受大食人咄咄逼人的巨大壓力。

因為,當初大唐朝廷,也不是沒有打過中亞,甚至出兵安息的先例。只是隔的實在太原被各種因素牽擎了手腳。

根據我在大內文著裡找到的記錄,當年安西末代王子卑路斯病死在河中後,高宗朝廷曾經派大將裴行儉,率安西兵護送卑路斯的兒子時任左威衛將軍的安息王孫泥師涅,前往名存實亡的安息都護府,武裝召集卑路斯舊部回國復位。

可惜士兵行至蔥嶺以北的碎葉鎮後,就因為思鄉,再也不願意前進。不得不將泥師涅留在當地,自生自滅。所謂大唐下的反攻安息復國大計,也就此告吹。

裴行儉以護送為掩護,在事後用奇謀一舉擒獲了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並將他們全都押送到碎葉城,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波斯薩珊王朝滅亡後,還有一個前安息大將帶領遺族組成的國家,在大食人的攻勢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