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閻敬銘三個人趕到了。幾個人已經退值回府,聽到訊息,趕忙進園子,進殿的時候,正聽到君臣兩個的說話。曾國藩不顧冒昧,出言諫止,“皇上,命李鴻章西去日本,臣恐他言行失措,有可能會jī發兩國戰火啊?”
“那你說又怎麼樣?朕的弟弟給人行刺,就不聞不問了?”
“臣不是這樣說。皇上為惇王之傷,龍心震怒,此乃人情之常,只不過若是給李鴻章如此旨意,只怕他失卻顧忌,無端啟釁,到時候禍延無日,我大清本來是站著道理的,也變成無理了。”
“現在說這些都沒有用,惇王是代表朝廷,代表朕到日本去,如今給人刺傷,日本人就要負責——兩國音訊不通,難道就要你我君臣在此坐著等嗎?”
他的話說得很凌luàn,不過奕幾個都能聽明白,“皇上,臣弟也覺得,曾大人的話不錯。惇王被刺,日本人就該負責,但眼下情勢不明,我大清還是不要貿然動用刀兵的為好。也省卻給東瀛人留下什麼口實,將有理的事,辦成無理。”
“那你說怎麼辦?”
“臣弟想,將此事佈告天下,尤其是駐華各國使領館,都要逐一知會到;讓洋人出面,一則是質問,二來是為日後中日兩國談判,就五弟遇刺受傷一事討還公道而張目。”
“哦,對了。日後還要為五弟討還公道,朕幾乎忘記了。”皇帝咬著牙齒,聲音似乎是從齒縫中蹦出來的一樣,“這一次可不能就此饒過日本人,要狠狠的從他們身上宰一刀。先皇子嗣的血是能白流的嗎?還有,電諭肅順,讓他派船,即刻送黃寬到日本去,給老五治傷”
“請皇上放心,臣一定要日本人永遠記住這一次的教訓。看看他們還敢不敢在如此大事上馬虎大意。”
第130節惇王遇刺(2)
第130節惇王遇刺(2)
奕誴也是命中合該有此一難,四月十五日乘船離開神戶,到大阪的阪神鋼鐵公司參觀,之後又遊覽了大阪、京都等地,隨即啟程,順日本內海,北上東京。
船行海上,順風順水,四月十七日到達東京灣,泊碇之後,由早早從神戶趕過來的三條實美、西鄉隆盛等人陪同,到位於千代田區的日本皇宮,去拜見日本明治天皇。
按照中日兩國事先約定的禮節,明治天皇親自到皇宮大mén口迎接,奕誴行一鞠躬禮,沈葆楨等人形三鞠躬禮;之後明治天皇還一鞠躬禮。但誰也想不到,這樣的行禮細節,卻成為了奕誴遇刺的導火索。
他們到達東京的時候,天降小雨,遠近的景緻都籠罩在霧méngméng的水汽中,三條實美認為這樣的天氣不宜舉行典禮,向奕誴說明,想把拜見天皇的行止延後一日舉行,奕誴無異議,但奏報到御前,明治天皇認為不可,“現在的雨勢並不大,而且東北天空逐漸明朗,可見即刻就會雨過天晴,空氣溼潤,在這樣的時候和來自中國的使者相見,不也是一件美事嗎?”他以此為據,要求三條實美等人下去安排,即刻舉行召見中國使者的典禮。
三條實美只好遵照旨意而行,等到行禮的時候,雨並沒有停,但比較起剛才來,更小了很多,賓主雙方絲毫不會覺得有什麼礙難處,等到鞠躬行禮完畢,明治天皇同樣還了一鞠躬。但這個動作,jī怒了千代田區外匯集起來觀禮的人叢中的一個人。
這個人叫川村純義,薩摩出身,海軍中將銜,時任海軍大輔——也就是海軍部中僅次於勝海舟的第二號人物。他今年只有四十三歲,和勝海舟一樣,都是海軍部中少壯派的代表人物。這一次中國海軍訪問日本之前,海軍部正在為朝鮮發生的一件事和外jiāo省大抬其槓,讓他憋了一肚皮的悶氣,這件事的過程是這樣的——。
幕府時代開始,日本和朝鮮的關係就相當密切,等到了咸豐十二年,朝鮮國國主哲宗薨逝,死後無子,改從宗室之內選擇了一個12歲的年輕人叫李熙的,承繼王位,李熙之父名叫李昰應,年少而聰穎,為其子封為大院君,攝政一切國事。
李昰應實際上執掌國事,他是朝鮮仇日派的代表人物,後來咸豐皇帝雖然將他軟禁在金州府的宅邸中,但他的支持者依然遍佈朝鮮,惹大清是惹不起的,只好依舊維持著他留下的政策,對日本採取敵視的態度。民間對日本也有很深的牴觸情緒。
到明治二年,在日本駐釜山的外jiāo官jiāo涉中,鬧出了一場糾紛。起因是釜山境內的東萊府宴請理事官森山茂。他是自從明治初年設立外jiāo省的時候,就是外jiāo官了。在日本也屬於老資格人士。15接到請柬,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