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2 / 4)

小說:武唐春 作者:莫莫言

近兩年的時間內,我大唐軍隊沒有大的動作,沒有趁機攻打吐蕃人,確實是錯失了機會。

現在,情況好像很槽糕,李晨剛才所講的情況,還有朝中發生的事,讓他有這種感覺!

第三十七章假設

裴行儉的長時間沉默,讓李晨有不好的預感,說不定真實的情況比他預計的還要差。

他也沒馬上說什麼,只是靜靜地坐著,神情比裴行儉平靜多了。

稍一會後,裴行儉也終於冷靜下來,與李晨面對面坐著,端著茶慢慢喝。

李晨也端起剛剛裴府下人為他送上的茶,吹了吹後,慢慢地喝起來。

“裴侍郎,你對時局的變化有什麼看法?”最終李晨耐不住性子,率先開口打破沉默。

“青海局勢危矣!”裴行儉微微嘆了口氣,臉色越來越凝重。因為劉仁軌沒將擒獲一名吐蕃百戶,從這名百戶口中探知吐蕃軍隊動靜的事上報朝廷,因此裴行儉並不知道吐蕃軍隊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年後的戰爭。他以為吐蕃人還沒這麼快動作,畢竟吐蕃贊普剛剛死掉不久。

李晨告訴王方翼吐蕃贊普死了,欽陵這一年多來忙著安撫國內諸部落,平滅叛亂的訊息已經傳回國內,裴行儉也是知道。正國為知道這訊息,並認可了其真實性,裴行儉覺得,吐蕃國內局勢還沒穩定下來,欽陵還會將心思放在國內,無暇對我大唐發動攻擊。如果情況真的這樣,並沒實際領軍經驗的李敬玄去青海主持軍務,也並沒什麼不可以。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就行了。

以李敬玄中書令的職位,要鎮服青海諸將,那是完全可以的。

但要是真的有戰事發生,以李敬玄的軍事才能,那是完全不能勝任。現在李晨告訴他,抓獲的吐蕃斥候交待,他們正在準備戰事,預備在年後就對鄯州一帶發動攻擊,這如何不讓裴行儉吃驚。

裴行儉完全清楚事情為何會變成這樣,那就是因為李敬玄和劉仁軌在朝堂上爭鬥的結果。

李敬玄在總章二年就升任西臺侍郎(即中書侍郎),並加同東西臺三品,兼任檢校司列少常伯(檢校吏部侍郎),後升任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又和山東士族聯姻,在朝中勢力極大。儀鳳元年,升任中書令,封趙國公。李敬玄能如此快升遷,主要是因為追隨了皇后武則天之故。李敬玄覺得武則天的信任,因此職位越來越高,在朝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不過這讓讓皇帝李治不喜,他感覺到了朝堂上力量的不平衡。

而劉仁軌是非常堅定的反對皇后武則天干政的大臣,一向看不起李敬玄,兩人一直關係不融洽,並在李敬玄升任中書令後,關係交惡,爭鬥白熱化。劉仁軌原本就非常得皇帝李治信任,李敬玄因為武則天的關係而一再升遷後,李治對劉仁軌越加看重。

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句話用在李敬玄和劉仁軌身上都不合適。兩個人都是肚量不大的人,特別是李敬玄。因為劉仁軌時常與他有爭鬥,他對劉仁軌非常厭惡。劉仁軌這些年一直在外領軍作戰,而李敬玄在朝中。雖然兩人同列政事堂,但在朝中的李敬玄話語權明顯高於在外領軍的劉仁軌。兩個人爭鬥越來越激烈,以致後來劉仁軌每有奏請,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見,從中阻撓,二人關係形同水火。

前些日子,劉仁軌上奏,以自己年事己高,吃不消高原生活,實在無力領軍與吐蕃作戰,請求歸朝,讓朝廷另派得力之人去鄯州主持軍務。劉仁軌在奏書中說道:“鎮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從來沒有領軍經歷的李敬玄當然極力推辭。

但已經厭惡李敬玄的皇帝李治,卻在這件事上偏向了劉仁軌。劉仁軌深得皇帝李治的信任,再加其人立下的戰功非常出色,雖然讓皇后武則天厭惡,但依然在朝中身居高位。在朝會上,李治面對李敬玄的奏請,難得霸道一次:“劉仁軌如果需要朕去鄯州領軍,朕也會主動前往,卿不得推辭。”

在朝議的時候當場下詔,任命李區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兼鎮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率軍抵禦吐蕃的入侵。

裴行儉也知道,皇帝會這麼決定,應該也是認為吐蕃贊普去逝不久,吐蕃國內還很混亂,掌握吐蕃朝政大權的欽陵,還在忙著四處滅火,平定叛亂,沒精力攻我大唐,因此敢讓李敬玄去主持軍務。不只皇帝這麼認為,皇后武則天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朝臣們也大多這麼認為,他們覺得只要我大唐不主動進攻,青海戰事是不會發生的。可以說,讓李敬玄去鄯州,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朝廷這樣做,只不過是想化解兩位宰相之間的爭鬥而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