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船體設計的第一個進步是用鐵製裝甲板覆蓋戰艦外殼。這種設計第一次應用在9055年戰爭中用來炮轟俄國炮臺的軍艦上。當時在第聶伯河的入口處,法國人出其不意地搶在英國人前面開發出新式軍艦,他們將三艘‘浮動炮臺’投入戰鬥。這些戰艦外殼覆以鐵製裝甲板,能夠行駛到俄軍海岸工事近處,俄國人發射的子彈和炮彈,要麼是被裝甲板擋回去,要麼是爆炸卻不能造成任何殺傷。這種防護力是風帆戰艦無法企及的。法國鐵甲艦的使用為最終擊潰俄軍立下汗馬功勞,並且就損失而言,無論是武器毀壞還是人員傷亡,代價都非常之輕微。此後不久,法國海軍在拿破崙三世皇帝的授意下開始挑戰英國海上霸主地位。他們開始建造第一艘大型鐵甲艦‘光榮’號,由偉大的海軍設計師迪普?德?洛馬設計。英國方面則在曾與布魯內爾合作設計出‘大東方’號巨型商船的空想家約翰?斯圖?羅素的攛掇下,開始籌劃建造一艘更大更好的戰艦:‘勇士’號。這一艘巨輪今天仍然雄赳赳氣昂昂地停泊在英格蘭樸次茅斯港歷史遺產區。她有著相當輝煌的歷史,當9061年建造完畢的時候,‘勇士’號擁有當時其他任何戰艦無法相比的戰鬥力。戰艦的骨架是鐵製結構,兩側用4英寸厚的鐵甲包裹,鐵甲本身由兩層柚木撐住。在總設計師艾薩克?瓦特和來自布萊克沃爾的泰晤士鐵器廠的建築師眼中,她堪稱一座豐碑。當時的戰艦設計和建造是這樣的。瓦特是海軍部的公務員,他被任命為總設計師,而建築師則來自一個私營企業,所有的機械裝置和服務也是由工程承包商提供的。雖然在鐵甲艦時代的後期。英國皇家造船所建造了不少艦船,包括當時最大的船,但是海軍戰艦的大部分還是來自私營造船廠。”
“後來發生的歷史證明‘勇士’號經得起海上惡劣環境的考驗,她擁有強大的馬力和快捷的航速,也可以揚起三桅帆航行。當然,由於裝甲的敷設,排水量增大,僅僅依靠風帆航行就不是那麼得心應手了。60年代早期,緊隨在‘勇士’號之後的一系列按照基本相同設計建造的傑出主力艦艇(但是它們莫名其妙地被劃為‘護衛艦’,因為根據火炮數量而定的英國海軍部分類方法無法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它們繼續採用具有特色的艏艉相通的火炮甲板。自從新的總設計師愛德華?裡德先生上任之後,開始改良設計,發展出中心線炮位戰艦,將風帆戰艦時代佈置在船舷兩側的炮位移向戰艦中部。這使炮位可以充分得到不斷加厚的裝甲層的保護。”
“在這個時候,大西洋的另一邊是截然不同的景象。9061年,美國內戰爆發,雖然這主要是一場陸地戰,但是海戰同樣激烈異常,儘管交戰雙方上到政治家,下到普通士兵還沒有完全認識到海戰的重要性。北軍設法封鎖並最終成功地控制了南部地區的沿海,而南軍只能將精力集中在突破封鎖和商業劫掠上。海戰中嶄露頭角可圈可點的新型船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能突破封鎖線的快速戰船,它們不能算是戰艦,而其他兩種則都是裝甲艦。前一種本質上是覆蓋了裝甲的邊舷列炮戰船。以南部邦聯軍的‘弗吉尼亞’號為代表,後期代表是北軍的‘新勇敢者’號;後一種戰艦在設計上採用了全新的理念,代表是邦聯軍的‘莫尼特’號和她無數的翻版。‘莫尼特’號是由一位名叫埃裡克森的瑞典發明家設計的,甲板低平、外有厚重鐵甲包裹的戰艦。最突出的特點是擁有裝甲炮塔。北軍的工業資源佔絕對優勢,他們馬不停蹄地生產和‘莫尼特’號一樣的低舷淺水炮艦,到9065年為止共計達到40艘之多。南軍的工業基礎薄弱而且還在不斷萎縮,充其量是改裝現有船隻,所以無法形成氣候。”
“無論南軍還是北軍,戰艦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當時交戰環境的影響。美國內戰中的水面戰鬥多在沿海或內河展開。這就意味著除偷渡封鎖線的船隻或者商業劫掠船之外。戰艦的遠洋航行能力對於交戰結果並不是太重要。所以‘莫尼特’號可以不顧在風大浪高的海面上航行容易傾覆的危險而把水線設計得很低。而在河流上,所有創新或者一拍腦袋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嘗試。”
“在美國內戰中的另一個進步是首次出現了炮塔艦。炮塔的想法是把主炮放在一個旋轉炮臺上,只要不傷及自身,可以透過炮臺的旋轉朝任一方向開火,這個主意並不是美國北軍設計師埃裡克森專有,另一位著名設計師英國皇家海軍的科伯?科爾斯與他不謀而合。科爾斯的設計是把炮塔安裝在一個rollerpath上,這比埃裡克森把炮塔安裝在中心軸上的想法要好很多。科爾斯的設計影響了本世紀60年代中期建造的丹麥戰艦‘羅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