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違成例的做法,為此弘曆宣諭大臣說:“若在乾清門內迎接,心實不忍,王大臣等不必固請,俾得稍盡此心。”(《清高宗實錄》)
《清高宗實錄》記載,在護送大行皇帝皇輿回宮的一路之上,弘曆“哭不停聲”。進入乾清門前一刻,他又傳諭,不以新皇帝身份直接由乾清門入,而要由內右門入,以示對剛剛死去的老皇帝的尊重。其他任何一個孝子也不可能把這些細節做得更到位了。
三 轉變帝國的航向
儘管對“孝子”的角色表演盡心盡力,乾隆對雍正的真實感情卻十分可疑。
從很小的時候起,乾隆就對這個嚴厲苛刻的父親絕少親近之感。在乾隆漫長的一生中,他最尊敬也最常提起的男性親人是祖父康熙。對共同生活了25年的雍正,乾隆很少提起,偶爾提到,也口氣平淡。
康熙和雍正氣質性格迥然不同。祖父康熙在中國曆代皇帝中以“人情味濃”聞名。他為人真誠坦率,待人和藹可親,處事寬厚大度。小弘曆從見到他的第一面開始就產生了莫大的親切感和信任感。而對自己的父親,他感受更多的是恐懼。因為父親雍正的個性與祖父幾乎截然相反。
經常有人說:“歷史是最公正的。”其實,歷史通常不很公正。許多歷史人物,僅僅因為其個性上的某些缺陷而承受後世無窮無盡的惡評。雍正皇帝就是典型代表。
雍正統治的13年,是大清王朝發展史上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段。康熙晚年諸事寬縱,且為太子之事耗盡心血,國家政務幾近廢弛,腐敗貪汙蔓延,亂象層出不窮。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位之君是一個性格軟弱之人,大清必然迅速墮入亂世。歷史上已經有過無數的先例。幸運的是,康熙選擇了雍正。出於對大清王朝的責任感,也基於眼裡揉不得沙子的剛介個性,雍正向他反感的種種現象舉起了屠刀,解決了大清王朝政治深層的一些問題。
歷史上沒有哪位皇帝像雍正一樣委屈:他為大清王朝的根本利益拼命工作13年,結果換來的卻是幾乎所有社會階層的反感。雖然為了政治需要,雍正也會壓抑自己的本性,對某些心腹大臣們極表親熱關懷,然而他生硬做作的表演很難真的打動人。終雍正一朝,雖然大臣們對他唯命是從,卻很少有人從內心裡愛戴這個“喜怒不定”的主子。
引起大家反感的原因有三:第一,他刻薄的個性讓人不敢親近;第二,他繼位之後對自己手足兄弟和心腹大臣的薄情殘忍,讓所有人觸目驚心;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他為政過於嚴猛。凡事過猶不及,雖然他一系列酷烈的政治措施鞏固了大清王朝的基礎,卻也得罪了幾乎社會的所有階層:他對官員們過於嚴厲,在反貪過程中,對所有貪汙侵佔行為都不寬容,動不動就抄家罰銀,使無數官員傾家蕩產,獲得了“抄家皇帝”的惡名。他對老百姓同樣嚴厲,相信嚴刑峻法是改善社會治安的最佳途徑,宣稱“朕治天下,原不肯以婦人之仁,弛三尺之法”。(《大義覺迷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大清天下獄案四起,酷刑濫施,輕罪時被重治,冤枉入獄之人也為數不少。他為政剛猛,一往無前,屢有興革。有些改革,比如養廉銀製度,效果良好。也有一些興革措施在執行中走了樣,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深肖父親的兒子往往對自己的父親深惡痛絕。青少年時代的乾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格深處與父親的共同點,他只意識到了自己內心深處對父親的深刻反感。在懂事之後,弘曆一直在為父親惋惜,惋惜他吃力不討好,不會做人。他相信,自己當皇帝,絕不會像父親這樣偏執愚蠢。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個神奇的八字,乾隆皇帝一生的運勢確實極佳。他不但在最佳年齡登上了帝位,而且所繼承的基業又令所有皇帝羨慕:經過康熙和雍正73年的治理,大清天下國泰民安,一派昇平之象。正所謂“國家繼緒百年,累洽重熙,至於今日,可謂承平無事”。政治清明,八方無警。內無起義和災荒,外無戰爭和威脅,乾隆的帝位,可謂磐石之安。
歷史留給乾隆的任務,就是“繼父祖之餘烈”,把大清盛世推上最高點。
他有這個能力,更有這個雄心。
乾隆所受的教育在大清開國以來的歷代皇帝當中,是最完整、最系統、最嚴格的。雍正對皇子們的教育抓得很緊,從6歲到25歲,弘曆在書房中整整度過了19年的光陰,每天的學習時間長達10個小時。他天資聰穎,與弟弟弘晝同時開蒙讀書,卻處處勝過弟弟。每次背書,他都過目不忘,弟弟卻遲遲背不下來,先生不得不給他多加功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