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查御史臺,必得禁絕蓋盅茶盞入臺。此念一起,當日後蓋盞茶盛行於朝廷各官署時,御史臺卻是撮泡茶的絕跡之地,此為後話不提。
丁起舉了舉飲空的兔毫盞,笑道:“趙中丞,茶已盡
221、下里巴人 。。。
矣!”
趙鼎面色立霽,哈哈道:“休急、休急,待某沸水點之。”說著起身置茶末,煮水待沸,動作如行雲流水,神情澹澹而專注。
又點分兩巡茶後,主屬四人回正座議事。
趙鼎閱看《三省改制疏》時,名可秀對丁起道:“省試四位主考官在胡銓的評等上有分歧,你意如何?”
丁起沉吟片刻,回道:“臣以為,胡銓宜取二等。”
二等?如此綜合評分即在鄭剛之的前頭了。
宋之意心道:胡銓的策論迥異旁人,“清棺究底”的言論尤其尖刻,丁相公卻取之為省試第三,若殿試無意外,便是進士及第的第三名。
他琢磨著“宜取二等”的“宜”字,此字用得妙,看來丁相公這是有意要推李伯紀的吏治考課變革了——科考策論的取等歷來與朝廷當前的執政息息相關。
名可秀笑而不語,眸光掃向宋之意,禮部侍郎當即笑道:“臣以為取二等甚宜。”他也用了個“宜”字。
“可!”名可秀點頭,目光落在案頭上攤開的《吏治考課改制疏》,啟唇一笑,“這又是一枚雷火彈吶!”
作者有話要說:說起來,茶道雖源於中國,可惜宋代盛行的點茶道因元朝入主中原,這類漢族士大夫的高雅文化也因元朝廷的抑制而逐漸消頹,最終消亡於明末……當日本人在津津樂道源自中國傳入的茶道時,中國本土的茶道卻沒落了,唯功夫茶還在福建廣東一帶傳承了——這很可能得益於“南夷”地帶的偏遠而未因朝代統治的變化而異。
不得不說一句,元、清兩代少數部族統治中原時,許多好的文化都被拋棄掉了,某些糟粕卻被髮揚廣大。不是歧視的說,論文明傳承,少數部族還是有先天性缺陷呀,更何況以少統治多,怎麼說也要顧忌中原民族的龐大,採取壓制、愚民之類的政策就不足為奇了,這對文明傳承卻是個摧殘。
備註:
中官,即內侍。朝官通常稱內侍為“中官”,是對內侍的第三人稱稱呼,無貶義。
222
222、退讓一步 。。。
三日後,崇政殿。
崇政殿是朝會之外的議政殿,列朝的臣子依事而定,也被稱為早朝之外的便朝,即隨機召議的朝會。
這日的崇政殿充滿了火藥味。政事堂宰相、諸科給事中、六部尚書或侍郎、御史、諫官、翰林學士,約十八九人,儼然分成了兩大陣營,辯駁激烈。
左諫議大夫陳公輔的頜下鬍鬚隨著他昂揚的駁詞吹得直翹,“……自唐以來,向以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執行,此為千古典範,祖宗繼之。政事堂執政朝綱,更應曉祖宗之法,審慎明事,怎可讓尚書省身兼決策、行政之權?”
吏科給事中範衝隨之道:“此舉置中書、門下於何地?”
翰林學士朱震道:“尚書省總攬中書之權,此為不妥!”
學士承旨胡安國皺眉道:“新制先以尚書省兼決策、行政之權,破壞三省平衡,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再以參知政事來制衡相權,何如三省的分治?臣以為,唐初之制三省各有宰相,共入政事堂主政,此制甚當。政事堂的三省改制實為改三省為一省,臣以為不妥。請陛下慎思之!”
“陛下慎思!”幾位諫官和學士同呼道。
趙構端坐御椅上,政事堂進擬的《三省改制疏》他已閱過,丁起奏對有理有據,趙構也頗有些意動,此刻聞得胡安國等臣反駁之言,不由有些猶豫,目光便掃向丁起。
丁起跨出一步,向趙構揖禮道:“陛下。”
“丁卿但說。”
丁起挺直身,朗朗道:“三代以來,何有三省?”這一句首先反駁了陳公輔的“千古典範、祖宗之制”之說。“臣以為,治政當為‘宜’——因時制宜,方能合當下之政。”
陳公輔揪住他這句,道:“不錯,治政當因時制宜,所以秦漢的丞相制因獨攬朝綱而為禍甚巨,隋唐遂改立三省分相權,此為制衡之制,丁相莫非以為此制當下不宜?”
丁起道:“吾等繼祖宗之制,應是法先王之意,而非法先王之法。誠如右諫議所說,三省制的宗旨是相權的制衡,政事堂的改制立尚書左右僕射二相,又以六部寺監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