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追不捨。
否則,政事堂硬起來,相持下去臺諫們也落不得好。更何況,名可秀既讓趙鼎把持御史臺,也不會讓這種狀況惡化下去。
果然,第二道詔令下去後,言官們消停了。
但,朝堂上的反對聲音小了,來自儒林的議論卻如滾水般沸騰不止。
科考改革第一詔,遭到了儒學大家的激烈反對。
朝中也暗潮湧動,並不順當。
制舉風潮
朝廷制舉詔令傳播極快。
由於名花流不惜成本,在南廷各路的治所和繁華城邑均設了報坊,藉助千機閣的信鴿傳訊系統,幾乎可在一天內實現南廷十三路的同一時事見報。
但是,千機閣畢竟屬於名花流的情報系統,以機密和安全為首要,其訊鴿系統不能長久為報遞使用;因此,宋之意在名可秀授命下,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各州的地理條件,建立起一條驛馬加舟船的水陸連網系統,可以在兩天內實現同一新聞的全國見報。
不久後,因宋之意入朝任禮部員外郎,不宜過多負責宗派事務,這一報遞系統遂被名可秀指給原河北路堂主夏九塵接手。
名可秀又將一部分漕運剝離出來,交給夏九塵統一整合,組成專門的信遞行,不僅用於報遞資訊的傳遞,更成為名花流各堂、各行間資訊流通的統一渠道——各堂口、各商會委託驛遞行傳訊,均按驛遞資費實行內部結算。於是,原本屬於花錢行當的驛遞行漸漸成為宗派內一個賺錢的行當,樂得夏九塵合不攏嘴,喜滋滋地向宗主彙報業績。
正巧衛希顏在楓閣內,她想起後世的郵政系統,隨口提了幾句有關物流整合和商業化的建議。夏九塵外豪內細,腦袋轉了幾圈就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商機,大喜下纏著國師不放,一直將衛希顏所知的現代郵遞理念和運營方式問了個遍方手舞足蹈地離去。
隨後,取名為“天下通”的驛遞行正式推向市場,憑藉幕後大佬名花流的威望,以“保密、安全、快捷”為宗旨,很快開啟局面,贏得了大片中小商戶的青睞,隨著市場推廣的深入,又逐漸獲得了普通百姓和士子文人的歡迎。
古代的訊息傳遞極為不便,沒有現代的郵政快遞、也沒有電報電話、更無網路通訊電子郵件啥的,普通人家要想傳個家書,多是要等正好有親戚朋友將去往那方城市,方能委託代信;富足的人家還好,家裡僱有僕廝,可隨時派出傳信,但並非所有人家都養得起良馬,多是一路牛車舟船輾轉,百里內的來回至少也得耗個十天半月,花錢廢力不說,真遇上個十萬火急的事,多半就耽擱在一來一回的路上了。
但有了“天下通”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這個專業的信遞系統,有著一條貫通東南西十三路一百九十四州的水陸連網快遞路線,有著七百名經訓練的快遞員晝夜不停地接續傳遞,這速度和效率自然非單門單戶的僕廝能比!
以前耗時耗力還花錢的家書傳信,現在有了“天下通”,只需花上幾十文到百文錢不等就可隨時隨地傳遞,且能保證您的書信及時安全抵達,既便利、又快捷,還能省錢,就算是普通的小民百姓也承擔使用得起。
有著諸多這般的好處,“天下通”的信遞業務很快在南廷開展得風生水起。
到得後來,就連朝廷非機密性的官寄、邸報、法令和詔命等也漸漸交給“天下通”傳遞,不但時間、安全上有保證,並且還將官府的驛遞人員和花費開支節省了近一半。年終結算時戶部侍郎葉夢得抱著賬簿直眯眼,當即將朝廷的花錢大戶——驛政的明年預算砍了三成下去。
“天下通”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民間、官方的資訊傳遞,更在無形中促進了南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在宋代,文人的詩詞文章,多半是藉助士人的宴會、青樓瓦子的伎樂吟唱傳播開去;當報紙興起後,由於登報傳播的速度快、範圍廣,還有稿酬可拿,比起傳統的渠道更受文人歡迎。但書信與詩詞文章不同,多是私下的討論,不能登載到報紙上去公之於眾,因此各地文人之間的交流依然受到空間距離的侷限。
當“天下通”出現後,各地的書信往來不過是幾天或十來天的時間,使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更方便,專業的快遞業務縮短了大宋文人的空間阻隔,促使思想文化交流變得空前活躍起來。
***
朝廷的制舉詔令藉助“天下通”的快遞系統,在兩天之內,南廷十三路二十州邑的報紙就先後刊載出詔令全文;十數天後,即使最遙遠偏僻的矩州府和儋州(海南),也接到了“天下通”從京城臨安傳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