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功名利祿,更是事業與拼搏。
第17節:形象感知教育
形象感知教育——職業人得以歷練的教育根本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腦,左腦主要負責處理各種邏輯的、抽象的資料,具有推斷性與連續性,左腦思維主要是一種理性思維。而人的右半腦主要負責處理各種形象感知的資料,具有跳躍性與間斷性,右腦思維主要是感性思維。有科學家推斷右半腦的容量空間大約是左半腦的10萬倍,我們姑且不論這組資料正確與否,但它足可以表明右腦形象思維的強大。凡成大事者,都是於人合情,於事合理的人。這“合理”,便是發揮左腦的結果;這“合情”,便是發揮右腦的結果。可見,如果不懂得左右腦的協調並用,往往做事都不易成功。
我們每天早晨一睜開眼睛所看到的鬧鐘、被子、床、桌
椅……都是形象的物體。我們每天讀再多的書,學習再多的抽象知識,也不及我們所汲取的形象知識多。再者,在人類產生之前,生動形象的事物便已經遍佈各個角落,海洋、山峰、平原……而文字等抽象的知識僅有幾千年的歷史,遠不及形象的知識豐富。
而對於初入職場的人,接受、掌握、消化新事物的過程需要由表象的感覺深入到深層次的情緒,進而再到潛意識的層次,最終形成每個人的工作能力。因此,要想使抽象的職場知識內化為每個人特有的能力,離不開我們的“形象感知能力”。
立體互動教育——從業者全面提升自我的教
育理念
如前所述,每個從業者都是立體的,而非只有“智商”這一個平面。許多毫無工作經驗而又輕狂自大的畢業生,盲目追求空洞的利益與名譽,活在這種“自我精神層面”的人絕不在少數,這種人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做事較為表象化。
當我們經歷了無數次的碰壁後,漸漸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應懂得只有能力、經驗才是我們的職場核心競爭力,我們便進入了“他我精神層面”。知道了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
我們在事業上,如何能夠永續經營、經濟收入相對寬裕;在生活上,又怎樣能使各種情感協調維繫;如果我們在精神追求上亦可透過自身的努力得以“自我實現”,此時,我們便進入了“真我精神層面”。每個人都是帶著靈性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真我層次,主要指的是人們出世、入世來去自如的超脫狀態。透過在職場上一段時間的打拼與成長,我們反觀自身,會發現這三個精神層次之間存在著以上章節提到的四種能量遞進關係。
在這三個精神層次中所存在的四種能量遞進關係構成了你的立體層面,而一味夢想事業有成的你,往往忽略了你作為一個立體的人而具有的其他精神層面。立體育人教育體系主張善幫人者顧其本,善理疾者顧其源,只有首先擁有一個健全獨立的人格,才會逐步青雲,實現自我。
動態目標定位教育——找尋職場成功的捷徑
1953年,耶魯大學對畢業生進行了一次有關人生目標的調查。當被問及是否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計劃時,結果只有3%的學生做了肯定的回答。20年後,有關人員又對這些畢業多年的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有明確目標計劃的3%的學生,在財務狀況上遠高於其他97%的學生。
離開校園初入職場的你,一定要為自己制定一個動態可調整的目標,其最大好處就是有助於我們安排日常工作的輕重緩急,從而培養我們的行動智慧。因為行動的智慧就是要懂得該取捨什麼的藝術。相反,如果目標制定不妥,便會事與願違。
生活中沒有規劃的人,最容易隨波逐流。擁有明確的動態可調整目標,將大大簡化你每天為成功而努力做眾多決定的過程。
解決
職業規劃的核心問題
——確定你的“動態目標”
在一個千變萬化的世界裡,不可能會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包括目標。一切都在運動中變化,而你卻在變化中迷失。要想知道人生之舟駛向何方,就需先確定你的目標。
只要有目標,毫不誇張地說,就什麼方法都能找到!你過去或現在的狀況並不重要,你將來獲得什麼成就才最重要。因為人無遠慮則必有近憂,如果你有目標,就會有希望,就能從現實的苦悶中超脫出來,進入未來的空間。看不到將來的希望就激發不出現在的動力。
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便是他們比較重視個體在社會中的作用,注重個性的發展,培養個人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