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做一行,愛一行。“做”需要親歷親為,在行動中透過“肢體感官”去歷練、體驗。例如新聞系的學生,畢業後希望做記者,僅靠四年來所學的專業知識還不夠,還需要將這些知識變為你的實際經驗與能力。只有不斷地在“選題、採訪、撰寫、編輯……”的過程中勤加鍛練,才能把它上升到事業的層面上來。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不能夠從內心喜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終將會碌碌無為,一事無成。也只有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你才能夠將職業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將職業變為事業。
前面我們已經簡要地說明了,每個人都包括表象感覺與深層次感覺。肢體感觀也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種感覺,這些肢體感覺屬於“自我層面”;“他我層面”包括人的各種深層次的情緒感知;而潛意識則屬於人的“真我層次”。各種感知的深入過程,便構成了第二種能量遞進關係(如圖12所示)。
“他我精神層次”主要是指一種情緒型的層次,將各種肢體感覺轉換為每個人自身的情緒,這便從你的肌膚感受深入到了你的情緒感覺層面。菲爾可以將機械製造融入到他的感情中,那麼我們呢?建議大家不妨現在找出一首詩來,只有在讀詩的過程中隨著詩人一同悲喜感傷,才能夠做到感同身受。在職場中也是一樣的,只要找到了這種感覺,也就向你的理想職業邁進了一大步。
求職者精神世界的第三種能量遞進關係
與自我的感受在一起——與他人的感受在一起——
與“我”的真實感受在一起
生活在“自我精神層次”的人,僅僅注重“我”的感受,這樣的人往往生活在表象中,工作時缺乏自控能力,對突發事件的駕馭能力也比較被動。在職場上,資歷比較深的人往往是幾經歷練,對自身所從事的事業有所感受的人。這裡所指的“歷練”與“感受”,實則就是在工作學習的過程中,從業者由對待工作任務的“肢體感觀”經由“情緒感知”,最終上升到“潛意識”的過程,也只有如此,工作才可以稱之為事業,工作才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
進入了“他我精神層面”後的職場人會懂得,自己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對於他人的影響,懂得“先舍後得”,只有“我為人人”,才能夠“人人為我”。進入職場後,能妥善地處理好與上司、同事之間的關係。在依靠團隊精神而獲勝的當代企業中,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整個團隊成功了,企業才有可能成功。增強自己在團隊中的協調能力,乃是初入職場者首要修煉的生存技能。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融入到團隊中,成為團隊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此我不妨列舉一個親身經歷過的事。曾經有一家企業集團的老總,要在北京建一個分公司,誠邀我加盟,並委以重任,且薪金待遇頗高。我當時考慮到既要照顧“我”的感受,又要照顧“他人”的感受,而且還要照顧我們共同的真實感受。於是,我給這位老總回了封信:
“……此前,您誠邀我加盟,並委以重任,這種信任是對我莫大的肯定與激勵,感謝之餘我願接受這一重擔。但對於我原來的公司,也的確是難以割捨,所以收尾的工作還是要做好,有始有終,對人對己都有個好的交代。
我一向主張,合作就要講求‘在事’合理;‘在人’合情。無論是從×××那裡,還是從×××口中,您的為人有口皆碑,這一點在我們會面時,也得到了證實。您確具儒商風範,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夠招賢納士,共創大業。如此看來,‘在人’合情,這一條對於您而言是無可厚非的。
此次與您交流,我也是開誠佈公,我信奉‘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為人原則,但對於我而言,當初為了學本事,月薪百元的日子也有過,而現在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就業崗位,更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創業機遇。我可以將我所有的資源和工作激情和盤托出,但希望得到您的認可。所以,請您給我一個詳盡的合作規則,我做事是很講規則和信用的,我需要知道我做到什麼程度,才可以變就業為創業。只有這樣,才能夠端正自身的做事態度,因為態度第一位、能力第二位,不能因為規則不明確而造成動力不足,最終給您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如此一來,‘在事’合理,這一條我們也有了,接下來就是我的工作了。
大丈夫做事,既然選擇了,我就要將其做好,如果預期因為種種原因做不好,我寧願選擇放棄。我不會拿投資者的資金、專案、信任以及全體員工的前程當兒戲……”
在這封信函的節選片段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