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寄希望於出現奇蹟了。
奇蹟不能依賴天賜,結果如何只在於人為的能量,他們的決策和能力。我們似乎創造過很多人間奇蹟,每一次“輝煌”其實不過是對失誤的彌補,對差錯的矯正,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每每慘痛過後必是榮光與輝煌,如此自我標榜又怎能不傷疤未好已忘痛?迎接一場災難,是人類的恥辱,甚至可能咎由自取。戰勝災難也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僅僅進行一場自我療救就總想彪炳千秋,這就是人類的謙遜美德?沒有勇氣自我否定,總是習慣自我吹捧,那麼災難就永遠都教不會我們什麼,我們不會成長不會進步。
我們只會堅持本末倒置的“以人為本”,在這個星球甚至宇宙中,只知道以自我為核心,這是違背客觀世界科學規律的。因為自然環境不會順應人類的需求,我們只能去認知自然、適應環境、遵循規律。對於大自然,人類永遠都無法戰勝。因為人與自然之間,本不該是鬥爭和對立的,只有走向和諧統一,人類的幸福才會長久。而“以人為本”,不啻苛求天遂人願,要自然向人類看齊乃痴人說夢,只會自取末路。“以人為本”,只能使人與自然越走越遠,最終走向對立,走到反面。地球不是圍著人類轉,“以人的發展為本”,給人類、地球、自然帶來了災難。誰又能說,非典不是“以人為本”的產物?
晶瑩的性命繫於一髮千鈞,奇蹟誕生的機率宛若遊絲。霍老師的心中牽掛何日得解?
互動留言:
自我反省是使人進步的階梯,是通達成功之路的基石,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不懂得時時反省自己,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往往最沒素質,不可能修養完善、人格健全,教育的目標就不會實現。這種反省只能從老師和家長做起,給孩子一種示範。
不要曲解了“以人為本”的本意,它不可無視自然而純粹以人為核心。人不可以單獨存在,只能生活在大千世界的規律當中。這些規律就是本質上的環境。在尊重自然、遵循規律的前提下,才有真正的以人為本。而教育的以人為本,更須探求天性。
潛能的“基因序列圖”
“瞧你緊張得那樣兒,你擔心什麼?”曉桐詭秘地笑笑,“我是說可能你的大腦結構和我不一樣。”
我一下釋然了,“原來如此。當然不一樣了,這是好事呀,不一樣才能互補啊。”
這時候,我的前桌秀香敲了我後背一下,“哎,我看看你的物理課本,你都做過什麼標記?”
我剛想回過身去給她找書,曉桐伸出右臂一把扯住了我,“別動,咱不給她。”
曉桐和秀香是要好的夥伴,秀香也沒生氣,只是笑著逗她,“喲,誰跟你論咱哪?”
我怕她的話讓曉桐尷尬,便關切地看著曉桐,不料曉桐竟然大大方方地喊了起來:“人家鳳亮跟我論咱,就不跟你論咱呢!”
秀香笑著不作聲了,旁邊幾位同學卻拿怪異的眼神瞅著曉桐。我把物理書給了秀香,便重又回過頭來。見曉桐面帶微笑毫無懼色,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氣,就說:“好了好了,咱講咱的,不管他們。”
“剛才講哪兒了,我都讓他們氣暈了。”曉桐笑說。
“該上物理課或者生物課了,這節我們來學習大腦的生理結構。”我煞有介事地說,“每個人的大腦肯定都不一樣,就像達·芬奇說世上沒有兩個完全重樣兒的雞蛋一樣。一人一張大腦潛能‘基因序列圖’,當然還有體力潛能。”
曉桐點頭稱是,“雞蛋有大有小,人腦也一樣啊。”
“對,個兒小的雞蛋孵出來的小雞一樣精靈,小腦袋不一定就不聰明啊,你說是吧?”我看著曉桐的眼睛,“是不是夠聰明也不只是取決於人腦的容量,還有質量和結構的差別。這個我們就不去研究了,沒條件呀。我要說的是潛能的問題,潛能就是大腦結構之間的聯絡。你懂嗎?”
“我懂你的意思,人腦的基本單位也許差不多,但是排列組合卻不一樣,這就產生了潛能的差別。對吧?”
我驚喜地盯著她叫道:“我覺得咱倆如果配合搞研究,一定會有大成就哎。看來我倆的大腦還真是互補。”接下來我就長話短說直奔主題了,“大腦結構不同,潛能分佈就不一樣,人的興趣也就不同。要想成功,就得找到自己的潛能在哪方面,對症下藥才會見效嘛。我覺得一個人一生能有多大成就,是否真的聰明,就在於潛能,在於潛能能夠開發出多少。聰明不是早慧,早慧和潛能可能成反比。像達·芬奇小時候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越長大越有才華,後來在很多方面的成就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