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事的各種辦法,不可能得到鮮明而準確的理解。
毫不客氣地說,在十個人裡面,就有九個人在幾年裡把他們的時間和努力浪費掉了;而且可以說,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幾年。他們中間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為了考試而活著,然後被殘酷地淘汰掉。
另外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成功地得到了某種學歷、證書或一紙文憑,在規定的某一天,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個答辯團,在連續兩小時的時間裡,懷著對科學家團體,即一切人類知識的活清單的敬畏,他們要做到正確或是絕對正確。
然後,甚至用不了一個月,他們便不再是這樣。他們不可能再透過考試。他們腦子裡那些過多的、過於沉重的所學不斷流失,且沒有新東西補充進去。他們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們繼續成長的能力枯竭了,一個得到充分發展的人出現了,然而他也是個筋疲力盡的人。
他成家立業,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這種俗套,他就會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中,工作也許還算本分,但僅此而已。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風險不成比例的生活。
(8)關於應試教育的題外話(下)
在教育青年人的方面,英國人與美國人明顯做得更好。
英國並沒有我們那樣多的專業學校。他們的教育並不是建立在啃書本上,而是建立在專業課程上。
比如說,英國人的工程師並不是在學校學出來的,而是在車間裡訓練出來的。這種辦法表明,每個人都能達到他的智力允許他達到的水平。
如果他是個平庸的人,沒有進一步發展的能力,他可以成為工人或領班;如果天資不俗的話,他便會成為工程師。與個人前程全取決他在19歲時一次幾小時考試的做法相比,這種辦法更民主,對社會的好處也更多。
在醫院、礦山和工廠,在建築師或律師的辦公室裡,那些十。:】分年輕【炫】便開始學【書】業的學【網】生們,按部就班地經歷他們的學徒期。在投入實際工作之前,他們也有機會接受一些一般性的教育過程,因此已經準備好了一個框架,可以把他們迅速觀察到的東西儲存進去,而且他能夠利用自己在空閒時間得到的各種各樣的技能,逐漸把自己充實成為一個全面而健康的人。
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並且與學生的才能相適應,發展方向也符合他未來的任務和特定工作的要求,因為這些工作就是他今後要從事的工作。
正因為如此,英國和美國的年輕人很快便處在能夠儘量發揮自己能力的位置上。他不但成了一個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備自我創業的能力;他不只是機器上的一個零件,而且變成了一部發動機。
我們不妨看一下笛福的小說主人公魯賓遜,儘管他只是一個文學形象,卻反映了英國教育的成功。當魯賓遜流落於荒島上時,他發揮了自己的全部能力,像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那樣,白手創立了一番事業,而這正和英美兩國的教育目標相一致。
而在制度與此相反的法國,一代又一代人越來越向中國看齊,由此造成的人力浪費還能夠接受,然而這種教育制度與實踐生活不斷脫節的趨勢卻令人著實難以忍受。
如果從考試、學歷、證書和文憑的角度看,坐在學校板凳上啃理論和教科書的時間是有點長得過頭了,而且負擔過重。即使是採用的方法也糟糕透頂,以至於已經成為了一種嚴重違反自然的、與社會對立的制度。
為此,我們不妨看一下我們的教育制度都做了些什麼。
過多地延長實際的學徒期、培養懶漢的寄宿制度、過多的人為的訓練和填鴨式教學、繁重的功課、對今後的時代完全沒有考慮、對人的職業缺乏安排、對年輕人很快就要投身其中的現實世界裝聾作啞、不考慮學生如何適應社會、不考慮人類為保護自己而必須從事的鬥爭、不教給學生如何保持堅強意志……
反過來呢?所有必要的準備、所有最重要的學習、那些豐富的常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凡是該賦予年輕人的東西,我們的學校一樣也沒有教。
這樣看起來,我們的教育不但遠遠沒有讓他們獲得生存能力的素質,反而破壞了他們的這種素質。
正因為該準備的沒有準備,才使得我們的年輕人一旦走入社會,進入他的活動領域,就開始遭遇一系列的痛苦與挫折,由此給他造成的創痛久久不能痊癒,有時甚至失去生活能力。
可以說,這樣的教育制度,對年輕人的精神和道德都造成了不良影響,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