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背或跛行?……病人一進診室,這中醫先生就開始注意“望”其神色形態了:臉色怎麼樣——是紅,是青,還是灰暗?臉部表情怎樣?行動如何?……這就叫“望診”。這麼一“望”,在病人還未注意時,醫生已都在心中一一記下,留下了初步分類印象。如果醫生認真而又有經驗的話,那麼這一“望”,對病人的身體素質、體格、心態等都已初步有個數了(後文另詳)。接著病人一般都會主動告訴醫生,他哪兒哪兒不舒服,這叫“主訴”。心急的還會迫不及待地“傾訴”起來。這時醫生可以聽出這個病人的情況:神氣如何?體質如何?他自感的病痛在哪裡?他的生活環境如何?有無心情憂鬱的情況?等等。另外,醫生還要繞著疾病這個中心誘導性地提問。這樣,醫生對這個病人的內在病因就大致有數了。這一段聽病人的傾訴,是醫生在“聽”,所以就叫“聞診”;醫生誘導性地問,讓病人答,這就叫“問診”。細心的醫生還會按需要一層層詳細深入地問。這時病人的病因、性格、體質、情緒、心理狀態,病人所處的環境等等都已是“思過半矣!”——基本有數了,所以說“問診”這一步是很重要的。這些在現代術語裡叫“醫生的臨床思維”,意即站在病人床邊——“臨床”,面對面收集病人的資料進行思考——“思維”,這樣醫生所看到、瞭解到的病人才是一個內、外、過去、現在的“全面整體”的病人,這個整體表現就是中醫學裡所說的“全身綜合反應”的“證”,這樣看病就全面多了。好,話拉回來,接著說。“望診”之中最重要的是“舌診”,即看舌頭。病人雖只是舌頭那麼一伸一縮,沒半分鐘吧,但中醫生卻由此得到了許多資訊。粗略地說,比如先看舌體歪不歪,如歪了,可能是中風病。再看舌質,即舌頭的質地、顏色,過紅的病情屬“熱”,過淡的屬“寒”。中醫有時說你“寒”了,他“熱”了(俗稱“上火”),這是主要依據之一。再是舌苔,就是舌面味蕾上一層白的東西,薄白是正常,厚白是有“寒邪”,厚黃是“熱邪”,都是“實證”。沒苔了,又不行,說明病人屬“虛”,要“補”……總之名堂多得很,也是中醫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
再說“切診”,具體說是“切脈”(即俗稱“摸脈”)。所謂“切脈”,就是觸控病人四肢體表動脈搏動的變化來看病的方法,後來逐步簡化成只摸病人雙前臂腕上的橈動脈。這兩個地方的“脈象”(“象”,即搏動的變化形態)在中醫生看病來說它的關係可就大而複雜了,它把這脈象先分成至少是浮、沉、遲、數、虛、實、弦、滑、洪、澀等等許多種類。在部位上又分左手三部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三部寸關尺,代表肺、脾、腎各內臟。凡是這些部位的脈象不正常了,就說明這些相應的臟腑有病……所以說來很複雜,它的內容已成了一部書。不管怎樣,這“脈象”可是中醫生看病的重要依據之一。簡單舉例:比如病人脈象是“浮”的,表示他的病在“表”,治療就要用“表散”的方法;如果脈象是“沉而虛”的,表示病性屬“裡而虛”,要用“補”的方法。“散”與“補”,方法完全不同,用反了就會出問題……總之,中醫學裡的治病經驗都和它的脈象變化緊密地聯絡起來了,所以不切脈就不行(後文另詳)。
好,上面的望、聞、問、切,就叫“四診”。中醫生就將這四診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而得出結論:病人得的是陽證還是陰證?是表證還是裡證?是寒證還是熱證?是虛證還是實證?這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個字、八大類就叫“八綱辨證”,合起來就叫“四診八綱”。但這病到此還只是“初步印象”,還要進一步深入到更細的“臟腑辨證”等等,才能確立最後診斷,然後進行治療。比如這個病人失眠了,經過這醫生如上四診八綱地辨證,得出是“心陰不足證”這個診斷時,這醫生就將開給他中醫叫“滋養心陰”作用的方藥,他就可拿這方子去藥房配方了……
看,這病人只在這中醫生面前坐那麼一會兒,在這中醫生的腦子裡就要閃過、聯絡上面這麼多的東西,所以這醫生就要用他的學識、經驗,特別是對病人的責任心,才能正確地開出方子來,才能藥到病除。所以說,當中醫,看他坐著不動,貌似悠閒,但要做到認真負責,做一個完全合格的中醫生,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治療還需多方面比如藥房、家庭等等的配合,才能達到全面效果。例如上面所舉“失眠”病人,因是慢性病,醫生還要告訴他一些日常注意的事項,這叫“醫囑”。比如叫他要注意心身兩方面的休息,不過勞不心急,忌吃煙酒辛辣刺激物等等。另外一般有的還要“複診”(即重複來看,俗稱“改方”),醫生將根據病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