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病原物,但是也能看好感染性疾病,而且有的療效很高,是什麼原因?
【答】說到這個問題,又要從中醫在發病學(即對疾病發生的理論)的特點上去探討。
中醫的發病學概念中,總的說有兩大特點:一是重“病因”學,沒有或基本沒有病原學概念。即過去的中醫生基本上不了解細菌、病毒等等是致病的原因。“細菌”兩字在古醫書裡似未見著;而“病毒”兩字卻是有的,但請注意,它的含義與西醫學裡指的“病毒”這一具體事物是不同的!中醫學裡的病毒僅僅泛指致病的毒性物質。那為什麼這兩個概念又混在一起了?筆者想,這可能又是初譯西醫過來的人“好心辦的壞事”。二是在病因學裡又只重視內因,忽視外因。“重內因”與整體觀念結合在一起又成了中醫理論的特點之一。
先說中醫學只有一般籠統的病因概念而沒有病原物概念。比如鼠疫流行了,中醫學只知道這是“疫毒邪氣”所引起的,卻不可能知道它的罪魁禍首是鼠疫桿菌,更不知道這病還與跳蚤有密切關係,所以也不可能有相應而明確的特效藥與防疫學。什麼原因?原因還是時代條件的限制,以前連顯微鏡都沒有,更不用談什麼細菌學、細胞學等等了。
【問】那我們的先輩怎樣治感染性疾病呢?
【答】於是時代條件又“逼”著我們的先輩轉而從另一角度即“病因學”方向去發展中醫學——在疾病發生後,從機體所表現的“綜合反應”現象去研究發病的內在原因,從而調整了機體整個綜合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抵抗力、免疫力等等),而治癒了這一類的病。這就是中醫學裡病因學的特點。至於如何調整的,也在不斷探討闡明之中。
【問】中醫的病因學有哪些內容?
【答】它的分類方法雖然歷代繁簡不一,但總的精神是以“三因學說”為基礎,即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大類。
內因:就是書上所說的“七情內傷”。“七情”,即喜、怒、憂、思、悲、驚、恐這些心理情緒狀態。這些狀態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成病,如果太過異常了便成了致病因素而叫“七情內傷”。例如“思”,正常時就是人們的正常思維能力。當思慮過度(即常說的“焦慮”)等等而成“思慮傷脾”時,便是病態了(這種狀態常易見於西醫的神經衰弱等病)。
(2)外因:即書中所說的“六淫”(這裡的“淫”字,含有氾濫、太過的意思,不是淫穢之義)和“外邪”,即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時邪”。風、寒、暑、溼、燥、火本來也是外界自然現象之一,當它們正常時稱為“六氣”,並不致病。但當它們異常了,導致太過與不及,便成為一種致病因素而稱“六淫”了,就是一種病理狀態。其實,從現在來看,這個“外因”、“邪氣”,既包括了機體發病時的外界條件,如氣候異常等因素,也包括了當時尚未明確認識的病原物在內的綜合作用,卻又不是指具體的某種病原物。舉個例子:六淫外邪中的“暑邪”,除了指暑天氣溫過高對人體的有害作用之外,也應包括了許多夏季傳染病的致病因子的作用。比如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乙型腦炎,就是中醫裡標準的“暑溫”溫病。如果從現代醫學分析,那麼這個“暑邪”既包括了夏季的氣候因素,更包括了以往中醫不能知道的腦炎病毒的作用,而且也應包括這個疾病的傳染媒介庫蚊、伊蚊等等的作用。又如中醫外邪六淫中最常說的“風邪”:空氣流動便成風,微風,對人有益,不致病,便是“六氣”中的“風”。但它如果太過了,特別是把人吹病了(受涼等),便成六淫之一的“風邪”而有風寒、風熱、中風、內風、肝風內動等病證了。又如“火”,熱極了成火,也是自然現象,應是“六氣”之一,不然古人如何燒飯?但成了火災就是六淫。在人體,此“火”還有一種生命動力的含義。前述“命門之火”就是典型例子。但它太過了,也成“病”,諸如肺火、心火、肝火等等都是,肺火可致咳喘,心火可致失眠、狂亂(精神病);肝火類同心火而更甚……其他道理可依此類推。
(3)不內外因:即除了上面內、外二因之外的一些致病因素,比如飲食所傷、勞逸失度、刀刃外傷、蟲獸傷害等等。它們中、西含義相似,比較簡單,不難理解。
【問】怎樣理解中醫病因學中的“內因論”?
【答】中醫病因學中有個很大的原則,即特別重視內因的作用。《內經·素問》中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見《素問·刺法論》),意思是“人身正氣旺盛時,邪氣就不能侵犯,就不會生病”。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見《素